(經(jīng)典)讀《童年》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童年》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童年》有感1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童年》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用苦難的一生和拼搏的精神詮釋了這個道理。
苦難,在19世紀俄國人民的眼中,是家常便飯;在20世紀的中國人民眼中,是生活的味道;在21世紀我們的眼中,是遙不可及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苦難在人們心中已越來越遠。那么,就讓我們一起翻開《童年》,體會那苦難人民的動蕩生活。
《童年》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位叫做阿廖沙的男孩在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yǎng)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個專橫暴躁的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斗毆。在這個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被這種氣氛所毒害。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huán)境里,當然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里有樂觀、純樸茨岡人,正直的老工人格利高里,有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的外祖母。
阿廖沙的'母親再婚后,阿廖沙跟隨母親生活,但他在家中感受不到一絲溫暖,在學校也受盡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漸漸被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繼父不和,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后同鄰居的孩子們合伙撿破爛賣。此時,他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
然而,雖然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但是種種原因導致他永遠地離開了學校,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不久,阿廖沙的母親又逝世了,他埋葬了母親以后,便踏入了自己謀生的旅途。
要知道,謀生旅途中,阿廖沙受盡了人間的折磨。可是,再苦再累,他都挺過來了。他該有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堅持啊!我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看他,再想想我自己,簡直風牛馬不相及。生活中,只要有一點點困難和挫折,我都會想著退縮,經(jīng)不起一點點風浪。要是像阿廖沙那樣煎熬,我可能想死的心都有。阿廖沙,你是我生活中的標桿,我今后一定會以你為動力,絕不被困難嚇到。
主人公阿廖沙最愛的人便是他的外祖母了。同時,外祖母也是對阿廖沙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外祖母是一個心地善良、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zhàn)勝惡的人,是他讓阿廖沙在這個家庭中感受到了唯一的愛。也是外祖母教會了阿廖沙堅強。
讀完此書,我覺得現(xiàn)在的我們實在是太幸福了。有爸爸媽媽寵著,有寬敞明亮的教室上課,有大肉大魚吃。如果有誰敢欺負咱們,肯定會有好朋友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可是,可憐的阿廖沙的童年卻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侮辱他,欺負他,捉弄他,根本沒人管他。那樣的日子何時才有個頭啊!兩相對比,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幸福美滿的生活。
《童年》,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童年,應該是快樂幸福的,無憂無慮的,而不是在痛苦中消磨的;童年時光應該是美好的,而不是悲慘的。可阿廖沙的童年恰恰與我們相反,既痛苦又悲慘,又不快樂。雖然阿廖沙童年時光很黑暗,邪惡,但他追求光明和抗爭黑暗的勇氣,他面對苦難人生充滿堅強的意志,又是令我敬佩的。
親愛的朋友,你若在黑暗中迷茫,在困難中徘徊,那么,讀讀《童年》吧!它會告訴你,人可以在苦難中演繹偉大!
讀《童年》有感2
童年每個人都感受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也是快樂的,童年更是幸福的,童年這件往事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那么的悲慘,令人不堪回想。
故事:
悲慘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來到了外祖父的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天真無暇的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性格:十分的暴躁,經(jīng)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的陰影不斷擴大。
后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長,可憐的小茨岡被自己那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知心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高爾基的兩舅舅)都是惡鬼,毆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家產(chǎn),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也這樣被教壞了。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后,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結果又被外祖父趕走了!高爾基有了個繼父,十分暴躁,愛打人。幾年后,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此,被外祖父趕出門,靠著撿垃圾為生。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貪婪、自私;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對阿廖沙好的.,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中。
高爾基最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并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么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他的愛,尋思到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想想我們這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中,是多么舒適,還把我們當做“小王子”,‘小公主’。有好吃的食物,好玩的東西,好看的風景,好……,想到的都是我們這些生活在搖籃中的寶貝。
小則家,而大則國家。
國家在我們身上播下一粒一粒種子。為我們做營養(yǎng)改善計劃,還有九年教育……
我們有多少學生在認認真真的。“有”。“是有,可是有多少”。只有這些還不夠,一個“家”,難道只要一兩根柱子就能支撐者嗎?不,還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
那些還在沉浸在玩的日子中的學生,快醒吧!不要枉費你的家人對你的期望,也不要枉費國家的重望。
讀《童年》有感3
他四歲喪父,十歲喪母,后靠自己的努力學習奮斗成為了蘇聯(lián)的偉大文學家,他的童年充滿了艱苦,他就是高爾基。《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本書主要記敘了高爾基四歲至十歲的少年時代的生活。
阿廖沙四歲喪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家境已經(jīng)敗落。嚴酷的生活使得這個本來就性情乖戾,吝嗇的小老頭變得愈加貪婪、古怪、暴躁,他喜怒無常,脾氣極壞,經(jīng)常謾罵甚至毒打親人和幼小的孩子。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也是極具自私,粗野的市儈。為了爭奪家產(chǎn),兄弟。夫妻之間的鉤心斗甬。或為一點小事彼此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打得頭破血流;父子之間不停的斗毆;外祖父邊打阿廖沙,竟把他大的失去了知覺;外祖父瘋狂毆打外祖母的腦袋,致使頭發(fā)上的發(fā)針深深扎進她的頭皮里;兩個舅舅由于嫉妒,把阿廖沙的父親騙到野外進行毒打,并狠心地把他推進冰窟窿;米哈爾舅舅因為無聊,唆使小孩把燒紅的頂針放在瞎眼的格里高利的手邊,侮弄,加害這個老長工;兩個舅舅要工人“小茨岡”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把工人壓死……阿廖沙就是在這種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環(huán)境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并沒有向惡勢力所屈服,外祖母那無數(shù)優(yōu)美動人的童話。民間故事培養(yǎng)并陶冶了他高尚的情操,除外祖母外還有那個善良、樂觀的“小茨岡”,那個忠厚老實的老長工格里高利,那個獻身科學的“好事情”……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養(yǎng)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勇敢的反抗精神。
和他相比我們是相對幸福的,在這樣優(yōu)秀的學習環(huán)境里,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應執(zhí)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積極的態(tài)度對學習和生活,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生活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理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陽光總在風雨后,只要你能保持一顆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一定會到來。
讀《童年》有感4
最近,我讀完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當我懷著沉重的心情放下書時,我想起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跟高爾基的童年時多么的不同呀!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童年》描述了阿列克謝在父親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過的童年歲月。在年幼的阿列克謝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樣的丑陋與無情;母親在感染霍亂而死的父親遺體旁聲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們整日為了家產(chǎn)爭吵斗毆、愚弄弱者,家里強壯的男性欺負毆打女人、毒打兒童;同時在這個家里,小阿列克謝始終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故事的熏陶。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謝暗淡的童年歲月里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帶給了小阿列克謝一生的愛和感激。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作者卻悟出了另為一種生活——獨立。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們中國,現(xiàn)在中國的少年們一個個被寵的像小公主小王子似的,沒有獨立性。真是可悲啊!偉大的萬里長城,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偉大而又堅強。現(xiàn)在呢,高枕無憂,坐享清福——封建的思想將毀了我們中國啊!一件件扣人心弦的事件擺在我們的面前,這不得不讓我們重視孩子的生活。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錢堆著,我們多幸福呀!
我慶幸,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那個國家,那個家庭。可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這樣美滿幸福的時代里,不愁吃喝,不愁穿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在大人的蜜罐中生活,打不得,罵不得,更是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拿皮帶,鞭子抽的滋味,又怎能體會到阿廖沙所承受的痛苦呢?卻依然不思進取,整天想著吃喝玩樂,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坐享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了解了高爾基先生那悲慘的童年,他在逆境中成長,我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學習,為了讓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拼搏呢?
古人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然,這句話不無道理,然而,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墨時,如果能像高爾基一樣做到“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么你將能化黑暗為光明,化污穢為圣潔。
都說艱苦的環(huán)境是造就偉人的舞臺,而幸福的環(huán)境是摧殘人才的禍害,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么自古偉人多出在貧苦人家吧。我們是幸福的00后,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珍惜這大好的機會,好好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呢?在幸福的年代,我們更應該繼承高爾基堅定立場,不說外界影響的好品質,用它去打造自己,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這本《童年》,帶給了我對生活的思考,對理想的渴望,更告訴我,要想得到成功,就要先學會吃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生活中必須有付出,才會有美好的回報!
讀《童年》有感5
讀完《童年》一書,我對作者高爾基筆下的阿廖沙和他的故事有了無數(shù)的感受。
這本書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經(jīng)歷為素材的一部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的辱罵毒打和舅舅們的欺侮等無盡的苦難及惡勢力中頑強斗爭,在接受和認識現(xiàn)實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并將性格發(fā)展起來。
書中的外祖母對阿廖沙非常慈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良,熱愛生活,常給阿廖沙講故事,這對于阿廖沙與苦難和惡勢力斗爭是多么有幫助啊!外祖母的關心、疼愛對阿廖沙的成長也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我們身在和平之中,但也能體會到阿廖沙的心情和故事營造的`氣氛。當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罵時,我的心似乎也收到了疼痛,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認識了一些對阿廖沙有幫助的人:老工人,“好事情”等。
我認為阿廖沙就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學習像他那樣勇敢堅強,愛文學及各種知識,能在困境中控制自己,做一個普通而又樸實的人。
阿廖沙的挫折讓我聯(lián)想到了保爾,因為兩個人物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險阻,同樣勇敢面對困難,他們不拋棄不放棄。
阿廖沙的童年可謂是悲慘的,想想我們的童年,藍天白云……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的童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出美好的成就。
讀《童年》有感6
它主要講了:阿廖沙自幼喪父后寄居外祖父家,母親病逝后又被迫到“人間”謀生的日子。
當讀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很想把心中千言萬語的感想都傾訴出來!
在阿廖沙的心里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黑暗,蒙昧,丑陋。外祖父殘暴吝嗇,動不動就對家人一頓臭罵。所以,經(jīng)常被自己的外孫惡作劇;舅舅們叛逆,無恥,有一次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財產(chǎn),一連幾天來“拜訪”他們的父親,聲稱不拿到財產(chǎn)就殺死父親;還有那些小市民干的偷雞摸狗的事情。難道這些人,這種人!不應該遭到歧視嗎?我們的生活難道沒有這類人嗎?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我們不能讓這種敗類的'惡習在社會上傳播!
另一個世界充滿愛,在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渾濁玷污。有外祖母的慈愛;彼得大叔的老實……我們的世界也有愛:我見過的善大于惡,遇到乞丐大家都會獻出一份愛心;別人有困難更要不求回報地幫助;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傳遞愛的正能量。
為什么當時的社會和現(xiàn)在的社會差距那么大呢?因為這是風氣在變化,文明在進步。愿將來社會的人文風貌更上一層樓!
讀《童年》有感7
在信息技術課上,我利用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在書香滁州這個網(wǎng)絡平臺上,閱讀了一本書——《童年》,作者高爾基。
《童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作者高爾基以童年的自己為原型來進行創(chuàng)作,真實而生動的描繪了自己苦難的童年,這本小說使用了第一人稱,讀起來時讓人感覺十分貼切實際生活,且情節(jié)緊湊、情感真摯,表現(xiàn)了當時俄國沙皇時期的社會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他跟著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他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外祖父的毒打、表姐的辱罵、繼父的傷害……只有心底善良且聰明能干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經(jīng)受了許多的阿廖沙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xù)努力著、奮斗著,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讀著我想起了有著相似遭遇的簡愛,他們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
在反觀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寵溺之中,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磨難,面對困難時卻常常畏手畏腳,面對磨難時又常常淺嘗輒止,我們根本不懂得珍惜眼前這幸福的生活,我們不像阿廖沙那樣自立,不如他那樣堅強,不似他那樣樂觀,于阿廖沙的.童年有這這樣大的差距的我們,卻是這樣不容易滿足。
老師經(jīng)常對我們說:“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就是讓我們勇敢面對出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成績不如意,繼續(xù)奮斗;和朋友有矛盾,要勇于溝通;學習遇到阻礙,勤于探索……
阿廖沙的童年經(jīng)歷讓我想起了許多像他那樣笑對人生的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詩詞,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些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沒有退縮,是因為他們和阿廖沙一樣和樂觀、堅強,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讀《童年》有感8
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童年往往是最美好的.對于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可是高爾基的童年,是一段悲慘遭遇,一段不公平的人生!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jù)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我比他幸福,我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疼我愛我的爸爸媽媽,還有關心我的同學,老師......可是在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外公卻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yè)主,殘酷剝削雇工,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fā)展打斷了外公的'發(fā)財夢,從此破產(chǎn)以至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小小年紀的阿廖沙真可憐,和我們一般大,卻要遭受我們承擔不起的痛苦,老天為什么這么不公平!難道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就這么黑暗嗎?當我一次又一次讀到阿廖沙所受痛苦時的情節(jié)都歷歷在目,這時我的心也在痛.恨不得馬上就進入他們的時代,找到阿廖沙,再把他解救出來.帶到我們21世紀,帶到我們家,和他一起生活,使他也成為我爸爸媽媽的孩子,讓他也有一個溫暖的家.每天一起上學放學,在校園里認真學習知識.然后我們一起吃美味可口的飯菜,一起看有趣的電視,一起過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成為一個有父母疼愛,有老師,同學關心的孩子.
我真希望我的夢能實現(xiàn),讓19世紀的俄國社會不再黑暗,永遠光明!讓更多的孤兒也能得到多一點的關愛!
從中我也明白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與阿廖沙相比,真的是一個在天堂,一個 在地獄般的生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呀!
書中還告訴我們要執(zhí)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讀《童年》有感9
讀完高爾基《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比起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可真是好多了。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匠的家庭,家里很貧困。在他5歲的時候,父親就病故了,他一直和媽媽相依為命,生活非常困難。因為家里窮,媽媽沒錢為高爾基買衣服,所以,每次上學,高爾基就穿上媽媽的內(nèi)衣、外祖母的外套、黃色的襯衫和長腿的褲子。這樣一身五顏六色、搭配不妥的服裝引起了同學們的嘲笑,有些同學還給他起外號。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現(xiàn)在穿的都是自己的新衣服,有些都是高檔的,想到這里我不禁有些慚愧。盡管這么多條好條件加起來,我們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撿四。
高爾基為了賺錢上學交學費,就只得靠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就早早起了床,背上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爛紙片賣給廢品加工廠。運氣好時才能有半個盧布的收入,如果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著落了。我們現(xiàn)在上學什么也不用操心,相比之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換來的錢,成了高爾基學費的來源,但是學校里那些有錢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爾基的行為,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而高爾基卻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fā)奮努力,刻苦學習,終于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我合書沉思,不禁思緒萬千。
讀《童年》有感10
《童年》是高爾基的作品,別人的童年是歡樂的,而高爾基筆下的《童年》卻是那么凄涼悲慘,充滿苦難,無不讓人心疼。
一開始,便墊了一個灰色的情調:四歲的阿廖沙從小便喪父,只能跟母親去外祖父母家,可是以后的生活并未因此好到哪里去,那里簡直就是一個地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鬧得雞犬不寧,好友茨岡的離去,外祖父的打罵……都在說這里是個地獄。后來外祖父搬家,母親找繼父,再到母親去世,繼父失蹤,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卻要承受這么重的苦難和負擔,為了謀生,他只能選擇輟學……
這樣的生活讓阿廖沙不得不學會成長,比同齡的孩子懂得更多,小小的他卻不能訴出心中的苦,他必須要忍。這一段時光讓他成長了太多,沒有那段時光他也不能學會忍受他人的屈辱和嘲笑,那他也不會這么早就看破了人心,如果他沒有輟學,那他也不會如現(xiàn)在這樣如此的渴求知識,不會在學徒時如饑似渴的去閱讀……生活雖苦,卻給他帶來了成長,這次的成長讓他堅強,明辨是非,充滿斗志!
為什么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為他們會比其他人早些經(jīng)歷了太多的難,吃了太多的苦,他們懂得生活和掙錢的不易,比其他人更加接觸社會,看到更多人心,更加認識這個社會的面貌,更早的懂得生存的法則。早一點站起來,他終會破蛹成碟!
讀《童年》有感11
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惜的人。——摘自《童年》。
我喜歡《童年》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愛她的子女。即使是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人,壞蛋,她也并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地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樣嚴厲地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他也是一人。她可以說是為自己而活,也可以說是為別人而活。
我的外婆與《童年》書中的外祖母很像,她的穿著樸素,干凈。無論走到哪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總是顯得那樣的樂觀,開朗,永遠對我也是那樣的溫暖。包容我的小小的錯誤。在我心中她不僅是我的長輩,還是我的好朋友,在我心里,外婆是一個非常疼愛小孩,從來不打罵小孩的老人。外婆是一個閑不住的老人,她愛和鄰居說說話。不管是下雨還是嚴冬只要他的鄰居在家他就立刻開始和他說話,外婆還是一個非常喜歡交心的人,和別人非常樂意說話,聊聊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雖然他對我們的愛說不出來,但是可以體現(xiàn)在他的行為上。有一次,我的媽媽在打我,正好在外婆家外婆沖上來抵住媽媽的手,媽媽頓時也不打了,外婆說:“孩子還小,你這樣打她是不對的。”那一件事情,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讓我知道外婆不僅是一個堅強的人,還是一個善良的人愛關心別人的'人。我非常喜歡我的外婆。每次我到他家,他都會拿出他家里最好的零食給你,讓你吃個夠,中午你想吃什么飯他就給你做,還叫哥哥們起床,疊被子收衣服。外婆還是個非常顧家的人,有一次哥哥和同學出去玩,路上回來的很晚,外婆對她說:“下次不能再這樣了,我擔心死你了。”哥哥也露出了暖洋洋的笑容,有一次,我想在哥哥家住幾天,媽媽偏不讓,說我太調皮,會給外婆添麻煩,外婆說:“沒事沒事,我會照顧好他的。”媽媽對外婆的話也無力反駁,看著快要哭的我,外婆把我挽留了下來。那次我是和哥哥睡,我們兩個晚上在看電視,外婆起來關心我們,怕我們冷,給了我們一個厚被子,兩個枕頭,我們看的太晚了,所以就將就在沙發(fā)上睡了一覺,醒來以后,外婆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晚餐,我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外婆以愛為線,將我周圍的一切都連接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他對我的愛,我永遠記在心里,永生難忘。
讀《童年》有感12
暑假里,我讀了《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
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身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yè)主,殘酷剝削雇工,但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斷了外公的發(fā)財夢,從此破產(chǎn)以至于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
我為自身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身有疼愛我的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jīng)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么養(yǎng)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里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
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里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干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里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后,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fā),書中告訴我們要執(zhí)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讀《童年》有感13
暑假里,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透過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摧枯拉朽般的破敗。
整本書充滿了壓抑的氣氛,阿廖沙的童年里爭吵和暴力不斷,然而他也是幸運的,身邊那些善良的人影響著他,培養(yǎng)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與反抗精神。當阿廖沙的外祖父毒打外祖母時,阿廖沙不顧家人的打罵,直接把那個外祖父最喜歡的圣像圖撕成了碎片。
《童年》里的外祖母是一個頗富詩意的婦女。她善良、勇敢、樂觀,堅強地承受著生活中的各種磨難和打擊。她雖然經(jīng)常被外祖父打罵但當阿廖沙問起時,她始終一字不說。
小羨岡是阿廖沙的'好朋友,他極富有同情心,明明自己在阿廖沙外祖父家飽受欺負,但是當阿廖沙遭受外祖父暴打的時候,還好心地告訴他,被打時,要怎樣才能讓痛苦減少些。
阿廖沙的外祖父,我覺得是個非常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很暴力,要面子,可是文中很多地方透露出他很多不一樣的一面。我感覺其實他內(nèi)心深處是有善惡之分的,他為兩個兒子的貪婪而憤怒、無奈,也重視阿廖沙的教育。
再來說說說阿廖沙的父親。這個人物在文中出現(xiàn)并不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把他推下冰窟窿企圖弄死他時,他在警察面前卻說,是他自己喝醉酒掉下去的。
在《童年》里,阿廖沙身邊的親人都有缺點,不完美,但是卻善良、寬容、良知未泯。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整本書的黑暗氛圍中還是透著亮光,阿廖沙最終成長成為一個正直、勇敢的人。
讀《童年》有感14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過很多書,《水滸傳》《草房子》······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的作品,寫了高爾基小時候的生活,寫出了一個骯臟的社會和破碎的家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悲慘童年。
這本書寫阿廖沙三歲喪父,母親把她帶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暴躁,自私的小染坊主,但頻臨破產(chǎn),而阿廖沙在被打得失去知覺,大病一場時,在外祖母的鼓勵下,重見光明的故事。
但在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因為在阿廖沙的心被玷污時,是外祖母給了他信心與力量,使阿廖沙重見光明,變得勇敢。最終從苦難中掙脫出來,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
合上這本書,那些畫面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高爾基的那種堅強樂觀、勤于學習、刻苦耐勞的精神讓我敬佩,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刻苦耐勞,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堅強地去面對,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自暴自棄。
苦難像是含磷的物質,在稀釋之后,仍然會散發(fā)出照亮未來的光芒。如果我們懦弱,苦難就會變成我們的絆腳石;如果我們堅強,苦難就會變成我們的財富。
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在這本書中有什么收獲呢?
讀《童年》有感15
《童年》是著名人士高爾基所寫的,他自己親自經(jīng)歷的刻骨銘心的事情。
高爾基原名阿厲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他年幼就失去了父親,一直由自己的外祖母撫養(yǎng)成人。在這個本屬于自己的生活中,經(jīng)常受到外祖父的欺負和批評。在這個家庭中,高爾基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如格里戈里師傅、小茨岡等人。由于家里的貧困,外公讓高爾基,自己去到充滿種種危險的.人間去掙錢糊口。于是高爾基就開始走向人間......
這本小說對讀者來說,不能只看做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生平述,同時也是一部卓越的藝術品。它通過高爾基的生活道路,反應出當時蘇聯(lián)的社會生活狀況。從高爾基那里我學到了我們不能一直依靠他人來養(yǎng)活自己,我一定要學會自己養(yǎng)活自己自力更生。從課外了解到,高爾基為生計就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面包房的工人,就因為這樣才成為偉大的人士。
每天,不停的在社會上櫛風沐雨,使他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