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家鄉的變化征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征文吧,寫征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征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變化征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變化征文1
日月如梭,家鄉從原來的一個舊小的窮農村已經變成了一個走向致富路的小康村了。
記得小時候,那時的路都是泥濘的小路,非常難走,特別到了下雨時,路好像是被誰和了一樣又粘又滑。我家住的還是破舊不堪的低矮瓦屋,我最討厭下雨天,因為我們的房子經歷了風雨后又開始“哭泣”。我們的床鋪都淋濕了,就這樣折騰一夜,還不能睡覺。以前,我們的餐桌上總是咸菜、豆醬,唯獨沒有其他菜,好幾頓飯還見不著油花。平時又不舍得買什么衣服,只是在過年時才買一件。當媽媽把新衣服給我拿到家時,我便高興的一蹦三跳連忙穿上試,還要在鏡子前照一照,晚上把她疊好放在枕頭邊上然后看著它睡覺。
現如今規劃新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艱苦了。
現在規劃新農村,正在進行之中,有的已經把房子蓋好了,還是二層小洋樓,他們都是統一的白色窗,紅色瓦,那樣的壯觀、美麗、整齊,道路也在積極的.修建之中,大部分的路都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隔了幾個星期,我竟然不認識回家的路了。道路兩旁又多了一排排門市,我向這里不久就可以成為一條商業街。看!那邊又建成了一個塑料廠,這便又多了一個面粉廠。在走進家家戶戶看一看吧,幾乎每家都有了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等等,甚至有的家庭都有了私人小轎車。人們的飯菜也豐富了起來,現在人們不僅講究吃飽,還要講究吃好,吃出健康吃出營養。
日新月異的變化,離不開人們的辛勤努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為家鄉的建設也出一份力!
家鄉的變化征文2
說到海南,都知道是個美麗富饒的好地方。可誰知道風光的海南也有偏僻小村莊,我的老家就在那。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便帶我離開那,去大城市生活。
趕上假期,我們驅車回家。快到目的地時,我和媽媽都不禁為家門口那條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山路犯愁。因為它的高低不平,小時候的我屁股沒少被折騰過。逢上雨天,偶遇車輛,泥水總會濺的我滿頭滿身。夜黑風高的時候,更是只得借助手電筒的微弱的燈光才得以前行,一個不小心,滾落山坡,后果不堪設想。因為它的狹窄且帶有坡度,汽車通行更是對駕駛員技術的考量。“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難于上青天”以前的人們沒少抱怨過。
收回思緒,一路的新景象,讓我和媽媽納悶了,是走錯了嗎?許久不回家的我和媽媽一頭霧水。但開車的爸爸卻微笑不語,只管前行。我和媽媽都納悶了。眼前的這條路與以前的泥路真是大相徑庭,平坦而整潔。不僅路面變寬了,而且變得非常美觀,路兩邊種植滿了花花草草,蜂飛蝶舞,一根根典雅的路燈,猶如一個迎賓隊伍,氣派極了。有了她們的點綴這難行的盤山公路,一下子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路兩邊的村落,煥然一新。一層層的小高樓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要知道以前可都是木頭房、土胚房啊!斑駁的外墻,藤蔓的牽絆,小時候的我總把它們想象成魔堡,為之望而卻步。可眼前的景致,把我和媽媽的目光牢牢地鎖住了。
“哇,‘一招鮮海鮮大排擋’、‘知山樂水農家海景房’、‘海岸農家’、‘海灣溫泉’……”瞧著一個個標新立異的廣告牌我欣喜地大叫起來。這時爸爸才開口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國家的政策好啊,我們這窮山僻壤多虧政府大力發展旅游,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這不,家家做起了小生意,人們的生活也過得紅火起來了。”媽媽也跟著連連點頭。
嗯?那不是我家的'土坯房嗎?早已粉飾一新,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狂奔下車,耳中傳入一陣陣美妙的歌曲,目光不禁被吸引了過去。瞧,老老小小扭起秧歌,跳起了舞,這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啊,不禁令人心情霎好!那不是奶奶嗎?“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那是我記憶中永不模糊的奶奶啊,可如今卻有閑心手拿折扇跳舞吶?迎接我的爺爺看出了我的驚訝,道:“黨的政策好啊,我和你奶奶領著養老金,賣賣旅游產品,這老年生活也是其樂無窮啊。”“那地呢?不種啦?”我問道。“不種咯,早給國家收去,統一耕作了,機械化啦!小孫子你沒看到,大片甘蔗田收割起來可是‘嘩嘩嘩’得快啊。”爺爺比劃著……
看家鄉,觀祖國的變化,真是如此之大,新中國正走向繁華富強,我相信祖國的未來,肯定是大好晴天!
我和爸媽也有了一個美麗的約定:等我長大,我一定要回家鄉,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
家鄉的變化征文3
今日,我們再來回顧自己的家鄉,你們肯定會驚奇的發現。我們的家鄉今時不同往日,那你們一不定想看看吧!
請你們回顧一下以前我家鄉的環境吧!
我們的家鄉原本是這樣的,我們家鄉也有一些湖泊,你們不知道的肯定認為那里的湖泊很美。那我就要恭喜你們一個字“對。”我們的家鄉不但很美,而且沒有一點垃圾。再看垃圾箱那里,許多人聽到‘垃圾箱’這三個字會覺得惡心,因為垃圾箱都有很多垃圾,不但如此。而且還散發著一陣令人想吐的感覺。那我還告訴你。我們那兒垃圾箱經過村民們每天的勞動,已經沒有了垃圾,而且還不會有讓你想吐的感覺。
下面,請看我們家鄉現在的樣子。
現在,我們的樓房有了,但是卻破壞了美麗的湖泊,人們寧愿把垃圾堆到美麗的湖泊里,聞到一股令人想吐的味道,也不愿意去打掃一下湖泊。現在我們美麗的湖泊再也沒有人欣賞它們。再看一下垃圾堆,我們原本勤勞的人們,因為有了舒適的生活,變得很懶惰,我們的垃圾堆現在變得真像許多人說的那樣,變得不但堆積著許多垃圾沒有人清理,而且還散發著一股令人惡心的感覺。
現在,看了我的作文,大家一定有所啟發,那我告訴你,請大家要愛護我們美麗的村
越變越美麗,越變越富裕和發達。
聽媽媽講,她從小時候到現在的一些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家鄉的變化,那時候到處是低矮的草房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見,路面坑坑洼洼的',如果下雨,就會有滿屋的雨水和滿路的泥水,如果雨下得很大的話,屋頂的雨水就會傾瀉而下,一不注意就會讓你洗一個“涼水澡”。路邊的坑里面還會有許多的泥水,你如果走在路邊,一輛車開過來,坑里的泥水就會濺的你滿身都是,讓你變成名副其實的“落湯雞”。現在經過多次的整修,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變成了既平坦又寬闊的柏油公路。
家鄉的交通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工具也同樣變化著,那揮手即停的出租車川流不息,輕巧方便的摩托車疾駛如飛,有的還開上了汽車,坐上了輪船,登上了飛機。
家鄉的人們的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家家戶戶晚上點的是昏暗的煤油燈,很久才能嘗一嘗肉的鮮味,到新年才能穿上渴望已久的新衣服……。現在家家戶戶的草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安裝上了電燈、電話。購買了高級的空調、微波爐、洗衣機、電腦等等家用設施。
變了!變了!改革開放使我的家鄉越變越好,越變越美。
家鄉的變化征文4
為宣傳助力全市推進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基層黨組織建設等重點工作,市委宣傳部組織全市新聞戰線開展“走千村萬戶講精彩故事”助力“十個全覆蓋”媒體記者基層行活動。本報從今日起推出《“走千村萬戶講精彩故事”助力“十個全覆蓋”媒體記者基層行》專欄,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出一系列生動感人、思想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新聞作品,講述通遼市農牧業更強、農村牧區更美。
為全面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選派100余名機關干部下基層,組成43個工作隊,包聯推進農村“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產業發展等工作。侯澤瓊就是這時被派駐到遼河鎮平安堡村,成為包村干部隊伍中的一員。作為一名駐村干部,駐村3個多月來,她沒有正常的作息時間,沒有節假日,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走地頭、查民情,聽民意、解難題,切實將惠民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拉近與百姓間的距離。
如今,小侯說起平安堡村的情況如數家珍,全村300戶、1200人,周邊有哪些企業,哪家在哪條街,哪條街有哪些情況,她都非常清楚。
最近,開發區調整駐村方案,小侯又接到通知,她將要她去別的村駐村,張偉亮知道后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那不行!我得找李書記給你要回來!”村民也說“侯大磨嘰一走沒意思了”。小侯其實也舍不得離開這個村子,記者跟她一起走在村里時,67歲的五保戶張昭文看到小侯,一定要小侯去家里坐一會喝杯水,超市的老板娘徐國華看到小侯就熱情地對記者說:“我們嘮到一起了,沒事的'時候嘮嘮工程進展,嘮嘮村里的事。來我這喝杯水,每天看她挺忙乎……”
小侯說,駐村的工作很鍛煉人,跟著村民一起在施工現場吃著白菜燉豆腐,幫著工人搬磚,看著工人砌墻、拉線……學會了很多,從一開始剛到村里不知道怎么工作,到現在的一切轉變,侯澤瓊說收獲太多了。在村民家的灶堂邊、板凳上的家常話、貼心話讓侯澤瓊難忘,為村民排難解憂的一幕幕讓侯澤瓊難忘,村民對她濃濃的熱情讓她難忘……
家鄉的變化征文5
我的家鄉在香河。聽大人說,以前香河的經濟不發達,比較落后。如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周末的一天,我跟爸爸乘著摩托車到香河。爸爸說想帶我到縣城的姑姑家去看一看新出生的小侄女,我聽了不禁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一路上,我看見到處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這些樓房不僅外表別致,有的還配上了電梯。人們坐上電梯,一眨眼的工夫就能到達目的地,省去了人們爬樓梯的麻煩,可真方便呀。有一些居民小區,還配個小花園呢。小花園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花草,那些花兒還散發出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聞了感到神清氣爽。那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住在里面可真舒服自在呀。我望著一棟棟高樓,不禁脫口而出:"真美啊!"爸爸聽了我的話,深有感觸地說:"這香河變化得真快,回想起以前,哪有高樓大廈?只有幾間低矮的平房,那時,人們窮,連住平房還有困難。現在可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懂得享受生活了。
一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奔跑在又長又寬的公路上。在公路的兩旁栽種著挺拔的樹木。這一排排的樹木既可以凈化空氣,又可以美化環境,真是一舉兩得呀。一到晚上,路燈射出明亮的光芒,為人們照亮了道路。快到姑姑的新家了。我和爸爸騎著摩托車飛快地奔馳著。一進歐陸豪庭,我眼睛忽然一亮,"哇。好棒呀。"那里的可大了,嶄新的樓房鱗次櫛比,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一塊塊綠地青草茵茵,各式各樣的健身器給人們的健身提供了方便。
走進姑姑家,客廳的面積很大,有四十多個平方米,占了整套房子的2/5。墻被刷成了米色,看起來既溫馨又舒適。沙發是黑白相間的,前方的茶幾上有一個水晶果盤,里面裝著蘋果、梨、橙子、葡萄……色彩繽紛。掛在墻上的等離子液晶大電視正播放著精彩的'節目。飯廳和客廳是相連的,飯桌是一個獨特的“L”形,上面鋪著印有格子圖案的桌布。一盞小燈從天花板上垂下來,柔柔的燈光照在桌布上。在這種飯廳里吃飯,想必會很有情調吧。
姑姑看到我們來非常高興,忙遞給爸爸一根熊貓,說:"本想讓東子開車去接你們爺倆呢,他還沒下班,誰想你們就已經到了。哦?姑,我哥買車了,我還不知道呢?今年新買的,這要是以前,我都不敢想啊。"姑姑說。"嗨,現在時代好了,香河這幾年變化多快啊,孩子們都起來了,我們也享享福了。"
走進表哥的房間,我看到小侄女正在睡覺,她偎依在表嫂的身邊甜甜的睡著,櫻紅的小嘴露出微笑,她是不是在做著好夢?姑姑說:"等我們的小迎迎長大,那時的生活會更好。"
是啊,今時的香河變化得那么快,不都是勞動人民用汗水換來的嗎?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我相信家鄉一定會變得翻天覆地,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家鄉的變化征文篇鄉情召喚聲聲在耳,脫貧攻堅責任在肩。10月17日是聯合國確立的“國際消貧日”,也是國務院設立的第三個“扶貧日”。當天下午,廣元市“返鄉創業、回家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座談會舉行,市委書記王菲出席座談會并號召廣大鄉友回家走走看看,投資興業,為脫貧攻堅助力、為家鄉發展添彩。市委副書記馮磊主持座談會。
一句句鄉音傳達出對家鄉的思念,脫貧攻堅的硬任務是家鄉的召喚。廣州商會、楹祥精密機械、黃貓埡商會鑫春雷石材、南方食品、蓉泰廚房等企業負責人紛紛發言,表達出返鄉創業、回家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意愿或在廣發展的感受。
在聽取企業家的發言后,王菲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大家在外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賀,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廣元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王菲說,召開本次座談會,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廣元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發展的藍圖,并希望大家返鄉創業、回家發展,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助力脫貧奔康。
王菲說,近年來,該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精準扶貧的有關精神,按照市第七次黨代會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建設“三大主戰場”的重要內容,堅決實現整體連片貧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
“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家鄉的面貌有了極大改變,但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制約因素多的現實依然存在。”王菲說,剛剛召開不久的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要實現從整體連片貧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總目標,提出了廣元未來發展“三個一、三個三”的戰略體系。希望大家搶抓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川陜革命老區發展振興規劃》等重大政策機遇,充分發揮廣元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生態優勢,加大在家鄉的投資力度,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助力貧困群眾大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市委市政府將大力實施“大開放大合作戰略”,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優質服務。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王菲希望,在外廣元籍企業家時刻情系家鄉、心系家鄉,在返鄉創業、回家發展的同時,積極穿針引線,廣泛宣傳廣元、推介廣元,使外界更多地認識廣元、了解廣元、青睞廣元、投資廣元,為脫貧攻堅助力、為家鄉發展添彩。
座談會上,簽訂了投資、扶貧合作及捐贈協議,共簽訂蒼溪火車站物流園區建設項目等投資項目17個,總投資48億元;扶貧合作類項目5個,總金額867.16萬元;捐款捐物76項,總金額775.7萬元
市農業局、人民銀行廣元中心支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我市相關項目情況和扶持政策進行了介紹。
會前,與會人員前往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宏天1號港、大學生雙創基地、龍潭曙光現代農業園區等地進行了參觀考察。
家鄉的變化征文6
我的家鄉在開平,前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老家掃墓。爸爸開車,車開到山腳下,我就發現今年的樹木茂盛多了。沿著彎彎的山路往前開,又看見了那個臭水湖了,我下車聞了聞,咦!不臭了!湖的周圍還種滿了楊樹和小黃花。哦,原來湖邊的養豬場撤走了,豬的.屎尿不再流進湖里,所以湖水不再發臭了。雖然水還不是很清,但是比去年好多了。
我們放下車開始爬山了,山草長到我這么高了,聞上去還有一股清香呢!
我覺得我的家鄉的環境一直在變好,希望下年回來,這里更美麗。
家鄉的變化征文7
今年國慶長假,爸爸媽媽要帶我回家鄉探親。我興奮地都沒有睡好覺,因為我將要見到闊別了5年的爺爺奶奶。
早上6點鐘,我們便乘上了回家的客車。由于今年免收過路過橋費,所以高速公路上的車輛就像螞蟻一樣慢慢的向前移動,在下午兩點鐘的時候才到達目的地。
下車后,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我的記憶中,村口前的馬路彎彎曲曲、高低不平,汽車駛過后騰起一片灰塵,,讓人連眼睛都睜不開,門前田里長滿野草,到處死氣沉沉,沒有一絲生機。可現在,寬闊的柏油馬路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村子里那些東倒西歪的破房子,全都變成了一幢幢嶄新的小洋樓。
家鄉不僅面貌變了,而且人的思想也變了。
這時,在老家生活的哥哥跑來叫我,不要急著先去見爺爺奶奶,我們先去參觀你表哥的玩具廠吧,我說:“好啊!”不一會兒,我們便說說笑笑地來到了一幢大樓前。和門衛師父說明了來意,讓他帶領我們參觀了成平加工車間。那里的阿姨姐姐們穿著整潔的工作服,聚精會神地工作著,有些認識我的阿姨還和我打了招呼。接著,門衛師傅又帶領我們參觀了倉庫,寬敞明亮的倉庫里堆放著一箱箱的玩具,墻上寫著:“嚴禁煙火”的標語。經檢驗合格后的產品都要在這里打包裝車,運往全國各地的一些大城市。
正在這時,表哥從辦公室里迎了出來,詳細向我介紹了辦廠的經過。我問表哥:“為什么不在外面打工了,要回來辦廠?”表哥笑著說:“我以前和你表嫂常年在外打工,小孩在家里上學,我們很不放心,尤其你的'舅舅、舅媽年紀大了,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另外,城里的生活水平高、花費大,一年下來,工資也所剩無幾。接下來,我還要搞養殖業、種植業,讓我們本地的年輕人不再出去打工,讓那些留守兒童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讓年邁的父母過上開心的日子。”
參觀結束后,表哥邀請我們全家到他家做客。真沒想到,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家鄉的面貌和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家鄉的變化征文8
“麗江在改變,祖國在發展!”這是一聲由衷的感嘆。一座座聳立的高樓,一條條繁華的大街,涌進我的心底。變了,真的變了!
這種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也太快了,像一根藤蔓,迅速長出無數個枝節,緊緊網住了麗江,網住了這座正飛黃騰達的城市。
麗江市的焦點,非古城莫屬。在這個充滿神秘氣息的小鎮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來觀光游覽。古老的小鎮經過時間的打磨,煥發了迷人的青春色彩,創造出“古城不老”的奇跡。
再看看新城,全是一幢幢高大,具有藝術色彩的居民樓房,綠化到位,活生生一座合格的園林城市。我的家就坐落在其中,每天享受著城市的奢華和鄉村的寧靜,心里滿滿的是充實感。
可是,又有誰能想到,在輝煌的背后,歷史上的麗江曾有著多少辛酸和灰暗。
古城還是古城,照樣是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照樣有著光滑的'石板路和動聽的東巴音樂。可是,盡管幾個“披星戴月”的老奶奶時常聚在一起講白語,掩蓋不了落寞:壁畫寬大的身軀呈現給人一個孤獨的背影;魚兒的歡躍成了無聲無息的掙扎……這里人煙稀少,更別談什么游客了。
昔日的郊野與現在的新城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灰白的平房占據了這片土地;青綠色的楊柳和路邊的禾田成了唯一一道風景;一條孤獨的大路在水田的襯托下顯得多么奢侈;空中掠過的歸鳥打破了一天沉靜……在貧瘠的歲月里,人們只為吃穿而奔波勞作。就連玉龍雪山也沉悶孤獨,多少風景就這樣被埋沒了,
今天的麗江正飛速前進,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隨著外來人口急增,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車流量增大、交通擁擠……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好這個讓我們幸福生活的地方。
改變,在麗江;改變,在中國!讓我們重寫歷史,用努力和汗水,改變未來!
家鄉的變化征文9
一開始,梅山到處都是低矮的平房,路也全都是泥巴路,只要一到下雨天,就會深一腳,淺一腳地不方便。現在,變化可大了:低矮的平房全都換成了一座座高樓林立的大廈,路也換成了水泥路,人們的生活也變好了。
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都來到廣場一起散步、鍛煉。你看,這位叔叔正在與他的同伴打乒乓球,臉上還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再看看這位阿姨正在與她的兒子打羽毛球,只見天上的羽毛球像一條弧線飛過來飛過去。咦,媽媽在哪呢?我東張西望,只見媽媽在那人山人海的人群中跳著歡樂的舞蹈,要在以前可是都沒有這樣難得的機會愉樂呢!到了八點半,沒有玩盡興的人們終于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廣場,各自分道揚鑣了。到了下午三點半,就是我和伙伴們打乒乓球的天地。原來,除了我們學校有兩個乒乓球臺,其它地方就沒有什么可以打的了,現在可好了,打乒乓球可就不愁沒地方了,光一個廣場就有十幾個乒乓球臺。
現在上海打工的爸爸也經常回家來了,他說:“現在交通發達了,回家坐動車比以前快幾倍了,不像原來,回個家還要坐那種長途車,每次坐在上面人特別難受,所以不怎么回家,現在回家方便了,不經常回家就太浪費機會了。”
瞧,家鄉的變化多么大呀,人們的生活多么幸福!
太陽悄悄從山嘴處爬出來,張望著山腳下的.一片村莊——我的家鄉大王鎮。它位于靈寶市最東邊,毗鄰陜縣。記憶里最深刻的的就是家鄉的那條鄉間小路。
這條鄉間小路穿梭于許多村莊和田間,農民們收種都要經過此路,三輪車、架子車、摩托車、自行車等,每天都川流不息,路面被碾得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正所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是遇到下雨天可就慘了,大水坑連著小水坑,小水坑挨著大水坑。只要稍不留神,無論是車還是行人都會滑個人仰馬翻。
家鄉的變化征文10
我的家鄉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在黨的富民政策下,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到家鄉的變化,首先要說的是伯伯家的變化。以前,伯伯家住在一間又小又矮的平房,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俱;特別是夏天,蚊子就像飛行隊一樣,輪翻向你發起攻擊,讓你無處可逃。現在伯伯家已住上了三層的樓房,家里還買冰箱、空調、電腦、洗衣機等現代家電,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更值得一提的是吃的方面,以前一年難得吃上幾頓肉,現在是講究營養均衡,葷素搭配。我問起伯伯這幾年生活為什么變化這么大?他樂呵呵說:“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了許多惠民政策,只要不怕苦,還愁沒地方掙錢?”確實伯伯家搞養殖、種香蕉、種芥菜,一年下來收入都在幾萬元以上。
當你第一次來到我們家鄉,給你的第一印象肯定寬敞平坦的鄉村公路,路上摩托車、農用車、小轎車來來往往,你會驚呀這里的繁榮與富裕!不過我要告訴你,以前,這里可是出了名的“水泥路”,下雨天,道路坑坑洼洼,泥濘不堪,偶爾一輛車從你身邊開過,準把你弄成一個像剛從土里控出來的泥人;晴天時則塵土飛揚,讓你幾乎無法呼吸。現在大家富了起來,也開始注重公益事業了,因為大家懂得“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了。
說到家鄉的變化,不得不提的是學校的變化。走進村里,最漂亮、最高的房子不是村委辦公樓,而是學校的教學樓,聽村書記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以前學校那一排排破爛不堪的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電腦室、音樂室、圖書館、科技活動室,一應俱全,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學校的上空。九年義務教育,讓我的同齡人有了更多的上學機會,聽奶奶說,以前,女娃娃生下來,大部分被送去當童養媳,哪能像我這樣去上學呢?
還有……,再說下去你會嫌我太羅嗦了,有機會還是你親自來看一看吧!
家鄉的變化征文11
我的家鄉在風景秀麗的臨潼,這里有迷人的驪山、歷史悠久的華清池,氣魄雄偉的兵馬俑,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臨潼的變化。
以前臨潼的主干道比較狹窄,窄到不能同時讓兩輛大卡并排行駛;那時的路是用青石板鋪的,如果下雪結冰時車總會打滑,發生“打滑事件”。再看看現在的臨潼,不但有了快速干道,而且改建成了雙向六車道,還用綠化帶把馬路和非機動車輛道隔開,以免發生事故;街道都成了柏油馬路,這樣即使冬天路面結冰,也很少發生打滑事件。
臨潼有風景秀麗的驪山,以前驪山植被很少,各種便民設施簡陋,游客爬山時必須得走土路,遇到下雨天人們想上山都上不了山。而如今,為了讓驪山變得更美麗,人們到處植樹造林,驪山成了臨潼人的“天然氧吧”,從山下仰望,郁郁蔥蔥;登山沿路上設置的衛生間多了,垃圾箱多了,人們再也不隨手亂扔垃圾,而是自覺把垃圾扔到果皮箱里,驪山變得干凈了;變化最大的莫過于登山的臺階多了,即使雨下得再大,只要有一把雨傘,你依然可以登到山頂。
當你站到山頂,鳥瞰縣城,房子都是平房,就像一個個小蘑菇,如果遇到下雨有些房子就會漏雨,房內就會奏起鍋碗瓢盆交響曲,雨停后還得修補屋頂。可是現在看去,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就像一根根被鋸成塊狀的.柱子矗立在遠處,人們再也不會為雨天家中漏雨而擔憂。冬天即使外面天氣再冷,可家中卻非常溫暖,因為現在大部分家屬樓都是集體供暖,人們的生活環境比以前舒適多了。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臨潼,變化非常大,相信我的家鄉以后會越來越美,人們生活的越來越幸福。
關于陜西省教育廳在全省中小學舉辦“感受家鄉新變化,喜迎黨的十八大”作文大賽征文,我班優秀作品選錄
家鄉的變化征文12
好幾年未回壽縣老家了,這次借在合肥開會的機會,終于可以回老家看看了。下了飛機便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新橋機場直達壽縣的班車。
只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到了家鄉的鎮上,剛下車只見等在路邊的堂弟大步上前,緊緊地握住我的雙手,頓時兄弟的深情厚誼像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上車吧”,堂弟指了下停在路邊的'小轎車。 “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
“等一下,我買雙雨鞋”。
“買雨鞋干什么,現在都是水泥路了,保證你不會濕鞋”。
“前幾年回來砂石路不才通到村部嗎,離家還有二里多土路呀”。
“那是老皇歷了,現在大小村莊都通水泥路了”。 “那好,我們走路吧,老弟混的不錯呀,當上了村長還有了小車子”。
“小車子算個什么吶,現在本地的年輕人差不多都有”。
說實在的,看天氣予報家鄉下了好幾天的連陰雨,我有心理準備來家和稀泥的,聽堂弟的一席話心中寬松了許多。
車子下了省道平穩地行駛在村干道上。只見路上各型電動車穿梭來住,一派繁華景象。
村公路修的確實漂亮,不僅是水泥路面,而且比原來的砂石路面加寬了許多。十來分鐘后車子轉向一條窄一些的水泥路支線,又行了兩分鐘停在一排整齊的樓房前。這些樓房造的非常好看,頂層設計還帶有歐陸風情,毫不遜色于城市。 “這是哪呀”?
“嗨!到家啦”。堂弟高興地大喊。 “遠志呀,可回來啦”。
二大爺第一個迎上前來。緊接著家里的人和鄰居們呼啦一聲圍上來問長問短,那個親熱勁感動的我嗓子發哽眼圈發濕。是啊這純樸的鄉風民俗,厚道的鄰里之誼,在城市里是永遠享受不到的。
自從我把父母親接到北京生活,已有好幾年未回老家了,未想到家鄉變化如此巨大。我問二大爺:“我家的房子呢“?“在后邊呀,我替你保管的好好的,你爸來電話說不許拆,好做個念想啊”。
“都進屋坐吧”!兩個堂弟媳熱情地招呼大家。我隨二大爺進了屋,好家伙!兩張大桌拼在一起,菜都上了桌了。二大爺說:“冬天日短,一會天就黑了,叫他們快來吧”。人陸續到來了,本郢子的人沾親帶故的每家都有人來。大家見到這么豐盛的菜肴都嘖嘖稱贊,
家鄉的變化征文13
我的家鄉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小農村。那里不大,但是景色很美,空氣很好,村民們也很熱情。我4歲時離開家鄉,今年12歲的我又回到了家鄉。
一轉眼8年過去了,家鄉的變化可真大。村門口的牌子換了,大路也鋪上了水泥,路兩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挺拔的楊樹,像一個個紀律嚴明的士兵在站崗。楊樹后面的田里本來是種土豆的.,現在全都是玉米,現在是秋天,玉米都熟了。大路上,原本用腳蹬的普通三輪車已經被電動三輪車取代了。時不時還有幾輛寶馬汽車經過。沿著大路走到頭,有一個小賣部。里面幾乎什么都有,大家買東西都去那里買。
大路上還有幾條分支的小道。本來那些小道都是坑坑洼洼的,現在都鋪上了整齊的磚塊。走進一條小道就到了我舅舅家。在他家的客廳有一臺13寸的老式電視機。上面有根已經生銹了的天線,天線旁有個提手,屏幕的一邊有很多控制鍵。這臺電視的旁邊是一臺42寸的液晶電視,下面有個機頂盒,有很多的頻道,想看哪個頻道就看哪個頻道。如果不想看電視,在臥室里還放著一臺舅舅拿出“因特爾”筆記本電腦給我玩,一會兒,沙發上的蘋果手機就響了,舅舅趕忙去接。
從舅舅家出來繼續往下走,就到了我爺爺生前居住的家。這個房子都是用石頭堆起來的。從破舊的木門縫里看,整個院子里都是泥土和雜草。回到我家,整個院子都鋪上了水泥地,屋里鋪上了瓷磚并放著幾對沙發。桌子上還放著一個智能的泡茶機。兩座房子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出了門往左看,就能看見幾幢大樓,那是村委會。我們看見的高樓以前只是普通的瓦屋。走進去,能看到新添的籃球架和一些健身器材,村民們也玩上了“洋玩意兒”。
在路邊,有一條深五六米的河。聽爸爸說,他小時候經常在河里游泳,抓魚。但現在,整條河都干涸了,里面長滿了野草和堆滿了垃圾。
我們的家鄉越來越發達,人民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祖國的變化是巨大的。但是,變化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這樣人們才會越來越幸福。
家鄉的變化征文14
改革開放30年,我們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我的家鄉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讓我就爲大家介紹介紹吧!
衣
隨著時代的發展,衣服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前色彩單一、土頭土臉的灰布長衫,也不再是打滿補丁的衣服,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件光鮮亮麗的服裝,大街上品牌服裝應有盡有,春夏秋冬,服飾讓人眼花了亂。不管是小巧精致的韓裝,還是寬大舒適的運動裝,都是人們最愛的選擇。
食
注重外表的同時,人們也不忘可好好慰勞自己的肚子。記得媽媽說自己小時候能吃上一頓肉就是過節,而現在菜市場里的雞鴨鵝已并不稀奇,大街上幾層的超市越來越多,飯店、餐館、風味小吃讓人目不暇接,而平常的小商店更是不計其數。現在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快餐也充實了我們的生活,許多人都愛在這些快餐店里一飽口福。正是這些美味的食品才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
住
經過吃的享受以后,住的享受也不能少,一座座低矮的小平房變成了高樓大廈,小別墅鱗次櫛比,許多的人都從小平房搬到了環境優美的小區,里面還提供了許多休閑的設施,閑暇時,人們就會在這里散步、鍛煉、游玩,現代人的生活真是越來越舒適。
行
還記的小時候,爸爸總是騎著一輛舊自行車送我上學,而現在爸爸總是騎著一輛嶄新的`電動車送我,而以前坑坑洼洼、泥濘不堪的小路也已經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坐在車后,奔馳在平坦馬路上,所有的煩惱都拋在腦后,馬路上的摩托車、電動車、公交車,匯成了一首動人的交響曲。
從步行到漂亮的小轎車,從平房到高樓,從一個小小的縣城到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故鄉的變化日新月異,讓我感嘆不已。我想,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科技的發達,我的故鄉一定會日益騰飛,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家鄉的變化征文15
“漢源新區在九襄,心花怒放譜華章。花海九襄翻波浪,賦詩作畫心舒暢……”這是漢源縣九襄鎮李樹全編寫的一首順口溜。由于他編的順口溜詼諧有趣,朗朗上口,因而深受說唱表演者的歡迎,有老鄉戲稱他是當地的順口溜大王。李樹全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編順口溜上癮了,一天不編心里就空落落的。
“我這個人對其他事都不感興趣,唯獨愛寫順口溜,而且每天都寫,這是我生活的最大樂趣。”談起順口溜,李樹全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51歲的李樹全,堅持寫順口溜已經30年了,寫了多少首順口溜,連他都說不清。在勞動之余,李樹全學習一些編順口溜的.基礎知識,他把每天的所見所聞,用順口溜的形式寫下來,創作了一大批生活氣息濃厚的順口溜。
當家鄉災后重建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他編出了順口溜《建好城區更陽光》夸家鄉,“迎春的腰鼓咚咚響,打起竹板頌家鄉。梨花大道在延伸,新區建成有希望。梨花竟放彩蝶忙,花舞人間人也香……”
當發現身邊有孝順老人的好媳婦時,李樹全又編出順口溜進行表揚:“心中記住公婆暖,待人接物有板眼。家庭和睦貴謙讓,妻賢夫孝禮不偏……”
【家鄉的變化征文】相關文章:
家鄉變化的征文11-02
家鄉的變化的征文01-14
家鄉的變化征文08-31
家鄉的變化征文【推薦】10-31
(熱)家鄉的變化征文10-17
我家鄉變化征文10-18
家鄉的變化征文(集合)01-27
新時代家鄉的變化征文09-04
感受家鄉新變化征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