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過程與方法:
指引學生抓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自讀、感悟、質疑、探究”等教學策略,品味語言,體會人物的心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把握課文中描寫母親動作、神態的語句,理解母親是怎樣關心照顧“我”,體會母親細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間真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父母親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課文,體會母親對子女真摯無私的愛,感悟人間真情。
2。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來表達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喚起閱讀期待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詩歌(出示冰心的《紙船——寄母親》。)自己讀一讀,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師:是啊,這首詩歌道出了詩人冰心奶奶的心聲——用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綿長思念。思念母親,是因為母親的偉大無私。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同樣表達無愛的偉大無私,和子女對母親的綿綿思念的課文——《秋天的懷念》。
(預設:教師可以通過配樂朗誦,激發學生情感。)
二、交流資料,走進史鐵生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史鐵生的資料,閱讀了有關作品,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自由回答。
師小結: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難呀!癱瘓的雙腿,殘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終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難中難以自拔。然而就在這不幸的境遇中,卻有一個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給了他生活的希望,此刻,就讓我們到文中去感悟、體驗。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師范讀(要求:認真聽,把不認識不理解的生字新詞,畫出來,并注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初讀了解一些詞的意思,如:“央求、敏感、淡雅、訣別”等。
3。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和對生字新詞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文章圍繞“我”與母親主要講了那幾個小故事?
文章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1)“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2)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
(3)母親央求“我”看花。
(4)母親的臨終囑托。
2。透過這四個小故事以及相關資料你覺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了史鐵生與他偉大的母親。誰能用簡練的語言幫助同學們回顧一下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談感受
出示中心話題: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細細地品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雙腿癱瘓后,“我”的心境是怎樣的,面對痛楚的“我”母親又是怎樣做的?你是從哪看出來的,結合具體詞句以及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體會和感受。(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字、詞、句,品一品、讀一讀,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然后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
預設點一:文章第一段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暴躁無常的表現體會其痛楚的心境;抓住描寫母親神態、動作以及語言的詞句,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致和體貼,感受母親對“我”深深的愛。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性格和情感。同時要不著痕跡的滲透寫作方法,體會神態、動作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品質所起到的作用。)
1。抓住“暴躁無常”、“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的捶打”體會“我”的痛楚無助。(引導學生結合資料談)
師適時提問:看到這樣的“我”,母親的心情會是什么樣的?
2。為了怕刺激敏感脆弱的兒子,母親“悄悄的躲出去”,但又因為不放心,擔心兒子做傻事,于是“偷偷地注意”著,平靜之后“又悄悄的進來”, “眼圈紅紅的”母親心里比兒子其實更痛苦,但還要撫慰兒子受傷的心靈。
3。絕望無助的“我”“狠命地捶打著”自己的雙腿,看到此情此景,母親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還要“忍住哭聲”勸慰兒子“咱們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活兒……”
朗讀指導:指導讀我“暴怒無常”的句子時要讀出“暴怒”、“絕望”的語氣,讀描寫母親的句子時應讀出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和無奈。
預設點二: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面對絕望無助的兒子,母親盡可能的用自己的深愛給兒子以活下去的希望與信心,但通過第二段的描寫,我們知道其實母親早已身患重病,她的那句“咱娘倆一塊兒好好活兒”有著深刻的含義,但“我一直都不知道”母親的心其實是最痛苦的。
預設點三:母親央求“我”看花。
1。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一個“擋”字體現了母親的細心,無微不至的愛,不想讓“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葉而傷感。“憔悴”說明母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為了照顧我更是心力交瘁,“央求”一次能看出母親的用心良苦,他要讓兒子好好活下去。
2。“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是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別高興。母親的“喜出望外”僅僅是源于我答應去看菊花,我偶爾的平靜、心情好轉就可以讓母親喜出望外,足以說明母親愛我的深切。
3。母親“一會坐下,一會站起”, “絮絮叨叨地”說著話表現了母親因為兒子的回答高興地不知所措,以至于多說了話而說漏了嘴,于是忽然不說了,怕再說錯話刺激兒子,要知道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母親比“我”還敏感。母親對“我”的愛已經無處不在了。
4。“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說——悄悄出去”母親的一系列的情感變化,彰顯出深切的愛子之情。
朗讀指導:朗讀時隨母親心情的變化語速時而緩慢,讀出央求的語氣,時而歡快讀出如釋重負,充滿希望的語氣,結尾時歡快的語調要戛然而止,在朗讀中幻化出母親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現實與無奈中的畫面。
預設點四:母親的'臨終囑托。
(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想象母親生命垂危時對兩個孩子的無盡的牽掛。朗讀時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勾畫出一個形容憔悴,為兒子付出全部自己卻病得大口大口吐血,臨終前卻依然掛牽著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卻偉大的母親形象。 )
預設點五:文章最后一段,配樂朗誦,情感升華。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預設問題:
1。從“最后一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顏色的菊花綻放,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3。“我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懂得了嗎?
文章結尾段作者寓濃濃的思母之情于潑潑灑灑,爛漫開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舊,慈母卻不在,睹物思親,怎不傷懷?想起母親的鼓勵與期望,仿佛看見作者手捧鮮花與母親的亡靈對話,怎不令人淚下?學生自讀自悟,匯報自己獨特的感受,有感激 ,有愧疚,有慰籍,有思念。
三、升華情感
文章題目為什么叫《秋天的懷念》?
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小結:一個平凡的動作、一句樸實的話語、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動著母親的愛,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母愛是怎樣的?假如清明節到了,你就是作者,正站在母親墓前,你想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放飛思緒
1。創設情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清明祭祀時節,站在母親的墓前,作者會對母親訴說些什么呢?試著設身處境,寫一寫,說一說。
2。配以哀傷悠揚的音樂,學生自由寫話,再自由說一說。
冰心的《紙船——寄母親》語言平實樸質,情感真摯,扣人心弦。以此詩導入新課,容易勾起學生內心情感的涌動,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迫切欲望。為學習文本做好了情感鋪墊。
作者和背景的介紹對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具有拋磚引玉的重要意義。
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神態、語言、動作等角度感知母親形象,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溫故而知新,通過復習導入環節,既訓練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又可以喚起學生的記憶與情感,在鞏固的基礎上快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反復品讀,以讀促講、讀中悟情
抓住重點語句展開感悟探究。讓學生選擇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談,并體會著“我”的心境以及母親的心情充分朗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致和體貼。
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的內心,感受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不著痕跡的滲透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著重引導學生重讀“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等詞,體會母親的堅強與無私,并體會“我”的愧疚之情。
學習時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詞來體會母親情感的變化,從而體會母親深沉而無私的愛。 讓抓住文中細節描寫來談談母親的偉大無私,教師注意點撥引導。
課堂是生成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發言,適時引導、追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架設文本—學生——生活體驗之間的橋梁。
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此時,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讀,作者對母親的熱愛,思念,愧疚之情學生已有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