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巔》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及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巔》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上地球之巔》課文
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北京時間上午9時30分,年輕的登山隊員——運動健將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一級運動員貢布(藏族)四人,背著高山背包,扶著冰鎬,開始向珠穆朗瑪頂峰最后的380米高度沖擊。其他隊員們撤回到8100米的營地,養精蓄銳,以便在需要的時候為突擊頂峰的隊員提供各種支援。
現在,在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這四位優秀的中國登山隊員在一根紅色的結組繩的牽引下,齊心協力,朝著云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峰巔勇敢地邁進。為了盡可能減輕背上的負擔,他們一兩一兩地計算,拋棄了一切暫時不用的物品,只攜帶氧氣筒、防寒睡袋、鉛筆、日記本、電影攝影機和登山隊委托他們帶到頂峰的一面五星紅旗、一尊高約20厘米的毛澤東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們前進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為從5月17日上山以來,他們已經經歷了一個星期的艱苦行軍,體力消耗巨大。
突擊頂峰的隊員們走了大約兩個鐘頭,才上升了約70米。這時,“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突擊隊員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登攀,他們穿著特制的鑲有鋼爪的高山靴也難踩穩。在前面開路的屈銀華,一連滑倒好幾次。他頭昏眼花,腰酸背痛,兩腿千斤重,但他仍咬著牙堅持前進。
在接近“第二臺階”頂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巖壁變得垂直而光滑。這時,劉連滿走在前面開路。他用雙手插進巖縫,腳尖蹬著巖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體力不濟,身體稍微一歪,便撲通一下跌落到原來的地方。劉連滿一連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樣。
大家不得不停下來想辦法。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采用“人梯”的辦法成功地翻過高墻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巖壁頂端的支撐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著“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但是,劉連滿一直堅持著。他先把屈銀華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貢布。最后,王富洲和劉連滿借著上邊放下來的繩子的幫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臺階”的巖頂后,他們才發覺,由于體力減弱,他們攀登整個“第二臺階”,共花費了五個多小時,而用在攀登這最后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凄厲地呼嘯著。
他們事先以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頂峰,現在看來,這種估計顯然錯誤。黑夜,即將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第二道難關。在這人類從未到達過的珠穆朗瑪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們將要遇到什么困難,要走多長時間,事先確實很難精確估計。
勇敢的突擊隊員們還在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由于前一階段花費的時間過長,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繼續前進,可能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這時,劉連滿因為過度疲勞,體力已經非常衰弱,每走一兩步就會不自覺地摔倒,但他緩慢地站起來,仍然一偏一倒地堅持繼續往前走著。
在身體虛弱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還要摸黑進行高山行軍,這不僅極其困難,而且相當危險。現在,他們每移動一步,肉體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國“埃非勒士委員會”的組織者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人類身體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個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體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氣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風雪,神經不敢履踐崔巍懸巖的邊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樣的昏睡病侵襲時奮勇前進,他仍將不能到達頂峰。”對于揚赫斯班的同事們來說,他的這番話確實頗有道理。然而,對于堅強的中國登山隊員們來說,有什么樣的困難和危險能滯留和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呢?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為了在喜馬拉雅漫長的雨季到來之前最后一個好天氣的周期內登上頂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繼續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
考慮到劉連滿的身體,同時為了爭取時間,大家一致決定劉連滿留下來,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
在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迎著夜幕繼續向頂峰進發的同時,劉連滿正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頭旁邊休息。嚴重缺氧使他的兩耳嗡嗡發響,眼前白一陣黑一陣地迸散著“金星”,他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的狀態。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們稱為“死亡地帶”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他拉過身旁的氧氣筒,氣壓表上的紅針表明還剩下最后幾十個壓力的氧氣。但是,他的眼前出現了正在向頂峰沖擊的戰友們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戰友們從頂峰勝利歸來時,將比他更需要氧氣的支援。他決定,寧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把最后一點氧氣留給戰友。他毅然把氧氣筒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昏睡中的劉連滿感到四肢在嚴寒中愈來愈麻木,心臟在缺氧的狀況下跳動得愈來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識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撲來。劉連滿多么想活下去啊!他從來沒有像此刻這樣強烈地感到,他應當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活著就是幸福,就是勝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頂峰搏斗的戰友比起他來更應當活下去,因為他們正肩負著一項多么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啊!他們的安全,對于他來說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勝利……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里還保存著氧氣,他又掙扎著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登上地球之巔》教案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
2、豐富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
3、了解人類特別是中國人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過程與方法
1、練習快速默讀法,概括課文主要信息,提高閱讀能力。
2、理解文章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3、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一課時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頂的圖片。)
同學們,你們一定不會忘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你們也一定不會忘記,那一年我國運動員把奧運火炬傳遞到珠峰峰頂的情景!那一刻,你們一定非常激動,一定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其實,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就完成了從珠峰北坡
登頂的壯舉,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隨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動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
二、交換資料
學生交換收集的資料,簡介珠穆朗瑪峰,簡介中國登山隊員征服珠峰的活動。
三、自由朗讀,積累詞語
學生自由朗讀,疏通字句,標明段序。
教師用多媒體提示學生需要積累的字詞:
1、注音
2、釋義
(1)砭骨()
(2)履踐()
(3)崔巍()
(4)養精蓄銳()
(5)齊心協力()
(6)勇往直前()學生翻閱工具書明確: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偉。
(4)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5)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進。
四、快速默讀,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圈點勾畫,完成下列題目:
(多媒體顯示)
1、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過程劃分成幾個階段,并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幾個階段。
2、課文詳寫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擊頂峰的過程中,登山隊員們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別的困難?
4、表現了登山隊員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學生獨學,后討論,交流,明確:
1、(參考)(1)登山隊出發。
(2)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
(3)黑夜中,由于缺氧,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頂峰。
(4)處于半昏迷狀態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并寫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隊員果斷拋掉空氧氣筒,開創人類歷的無氧攀登
(6)登山隊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壯舉。
2、(1)征服“第二臺階”;
(2)劉連滿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
3、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
4、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團結合作的精神,勇于犧牲的精神。
五、復述課文
1、找幾個學生分階段復述。
2、找學生復述全文。(要求有詳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讀探究
文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難忘?找出來,讀一讀,并談談感受。
1、學生自由發言。學生最感動、最難忘的情節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臺階”時,劉連滿毅然為隊友作人梯,盡管眼冒“金花”,兩腳顫抖,呼吸沉重,卻仍然堅持讓隊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劉連滿在等待隊友登頂返回時,寧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把最后一點氧氣留給戰友。又擔心戰友不知道,于是掙扎著艱難地寫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學生談感受。(針對上述兩個情節)明確:
劉連滿身上集中地表現了我國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堅強的意志,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他的行為表現令人崇敬,令人難忘。
七、合作研討
文中的景物描寫十分精彩,請找出這些語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寫景的語句有: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凄厲地呼嘯著。
(3)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5)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2、學生相互討論,各抒已見,積極發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內容與中心的關系以及自己的閱讀心理兩個方面去理解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
明確:
(1)渲染登山環境的惡劣,襯托登山隊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較多筆墨描寫美麗的珠峰景色,生動形象,既增強了真實性和感染力,更給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討論:你認為,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代表人類首次到達南極與我國
登山隊員劉連滿等人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兩件事,哪件更有意義?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確:
既要培養民族的自豪感,樹立為民族和祖國爭光的遠大理想;又要具有寬廣的胸懷,能夠站在整個人類進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勇于探險的精神和所創造的偉大成就。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記敘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瑪峰巔的經過,贊美了登山運動員們赤誠的愛國之心,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重點考慮了以下問題:
一、如何導入。我以《珠穆朗瑪》這首歌曲、欣賞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及參與登山活動的三名英雄的照片導入新課,把字詞教學環節放在其后,探究課,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思來想去,我決定在課前設置預習環節,讓學生解決字詞問題,然后在課堂上檢測。
檢測完以后再讓學生了解、欣賞珠穆朗瑪及登山活動。這樣為下面的教學進行有效的鋪墊,為學生閱讀文本創設情境!感受:這樣的設計,效果確實很好,課堂上先指導學生學習了字詞,然后再導入課文的學習,使導入環節和后面環節連貫自然,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二、如何讓學生體會英雄身上的優秀品質。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復述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緊接著讓學生明確英雄在登山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靠什么戰勝困難的?你從英雄身上應該學習他們什么品質?問題逐步展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感受:這一環節給學生讀課文的時間短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能緊緊地扣住文本,有的學生在談自己應學習英雄的品質時,談的空泛,沒有深入的理解文本,抓住問題的實質。
這讓我感到中心環節的失敗。本來還應有拓展延伸的環節,可由于時間不夠還沒來得及完成。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領悟到在備課時確實應該認真多備學生,多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登上地球之巔》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及教案】相關文章:
登上地球之巔閱讀理解06-19
登上地球之巔讀后感400字(精選5篇)08-11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電子課文03-24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電子課文(精選5篇)06-18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課文《馬》06-08
七年級下冊《口技》課文07-01
七年級下冊語文《20.口技》課文古詩賞析07-24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3-01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3-23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