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又是一年,又一個正月十五。在此小編整理了2017年歡慶元宵節的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2017年歡慶元宵節的文章
今天是元宵節。
早晨七點,被一陣陣鞭炮聲將我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感覺有些莫名的煩躁。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記憶中小時候的元宵節應該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吃湯圓,然后一起放焰火的節日。但人越成長,對節日就越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憂傷。或許是因為年齡和環境的原因,現在再也找不到以前過節的感覺和興奮感。站在陽臺上通過窗戶往下望,小區里嬉戲的孩童不時燃放的鞭炮聲和嬉笑聲不由得將我帶入了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家鄉,元宵節,除了全家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和吃湯圓以外,農村的小孩子們白天會到自己家地里去收集柴禾。收集起來的柴禾堆積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湯圓之后,大人們就會領著小孩們到地里一起點燃白天收集起來的禾堆,然后圍著火堆,點燃火把,唱著童謠:“蟲蟲螞蟻趕下河,趕到村前河……。”整個山坡和田地里,全是柴禾燃燒照亮的景象,孩童們放著鞭炮,燃著焰火,唱著童謠,流連在元宵夜晚的狂歡童稚之中……
經過很多年,離開家鄉在外闖蕩,才知道外面的湯圓是圓形的,與我們家鄉自己手工制作的湯圓不管從形狀或是感覺上都有很大的區別。“一群鵝,飛下河,漂的漂,落的落。”這首童謠里所唱的應該就是家鄉湯圓的真實形狀寫照。小肚如鼓的“三角體”湯圓撒入滾水鍋中,沉沉浮浮,的確像一群淘氣的小鵝在河塘里自由嬉戲。家鄉的湯圓是有菱角的,看上去下圓上尖,感覺有點端午節包的粽子的外形,但它沒有粽子的方角,它要比粽子圓和看上去更加精致。家鄉湯圓的做法很復雜且餡料種類很多。一般來說,糯米在做成面的工序就很復雜和費力氣,家鄉人一旦到了臘月十五過后,每家每戶都會在一種石頭雕鑿出來的“硯鐓”里槌研糯米面。糯米面做的湯圓,餡是用豬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白糖、冰糖、陳皮或紅糖酥麻等多種東西混合制成的。高粱面做的湯圓,餡是酥麻紅糖舂細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童年的記憶里,后者當然沒有前者香,沒有前者爽口。由于那時生活條件和經濟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招待來拜年的客人吃的,后者大多是主人自己吃。但不管是什么材質和餡料制作的湯圓,包制時候難度都很大,稍有不慎,將會導致包制出來的湯圓很難看和漏糖。小時候一直很不能理解為何家鄉人要這樣做湯圓的外形和不厭其煩的教我們學會如何制作。老人們也沒法說清楚為何要將湯圓包制成有菱角的外形,也沒法解釋究竟這種外形的湯圓傳承了多少代。
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但在我的家鄉,吃湯圓,是從正月初一早上開始的。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包湯圓,吃湯圓。年初一這一天,男男女女,一家老小全都團聚在一起,包括已近出嫁了的女兒一大早領著丈夫和兒女們回來拜年,全家特別的高興。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那些油膩的、酸的,辣的,麻的,咸的……都會暫時放到一邊,最佳的選擇,當屬湯圓。因為湯圓的餡是甜的,暗喻著生活是甜美的,暗喻著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像湯圓一樣甜甜美美。當然,在包湯圓的時候,如果哪家有調皮的小妹,包制湯圓時,就會偷偷故意包上幾個咸辣味道(鹽巴辣子餡)的湯圓,專門盛給她姐夫們,讓他們出出不傷大雅的洋相,逗樂一家人。在笑聲中,全家老少親情融融,其樂融融。春節過年,有了這樣的歡聲笑語才算是喜慶多多。
現在猜想,家鄉的老人之所以將湯圓包成有菱角的形狀,估計跟祖輩的遷徙有關。家鄉大多人都非本地土著居民,祖輩大多都是從江浙一帶隨軍征遷而來,戰爭結束了或所處的王朝被推翻后,就地解甲歸農,入住鄉里。但家人和親戚都還在征戰前的家鄉,帶著對家鄉的思念和無法回去與家人團圓的遺憾,家鄉人的祖祖輩輩才將湯圓包制出了有菱角的形狀,以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將湯圓包制成有菱角的形狀,是為了寄托對祖輩所曾經生活的地方的一種記掛,是一種思鄉的情懷,是一種無法回歸的遺憾……
窗外的風很大,陽光很強烈,風聲將我的思緒重新帶回到了現實。樓下小區里年前被霜雪凍壞的景觀樹,在春風吹喚中慢慢正抽枝發芽,散發出勃勃的生機,一切都看上去是那么和諧和有希望。我想,人生和生活也應這樣。
篇二:2017年歡慶元宵節的文章
中國人恐怕是最愛過節的了,就拿春節來說,除夕夜的喧囂伊始,要直到吃罷那一碗熱氣騰騰的醪糟湯圓才是末了。按老理說,春節該是要到那“二月二,龍抬頭”才是結束,可就是待正月十五入夜后的那一陣敲鑼打鼓、花燈盈盈、焰火砰砰一過了,年味就淡了。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慶賀新春的延續,所以這天又被稱為“上元節”。傳統佳節不勝枚舉,可我獨鐘愛這一個節。正所謂“過佳節,品佳節”,就是這么一“品”,咸甜自知。過節者,多愛那春節除夕,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談天說地,共燃煙花。老者喜兒孫滿堂,幼者喜甜糖新衣,那夾在中間的一輩恐怕就只歡喜個節日氣氛。除夕夜的歡樂固然歡樂,卻過于浮彩與喧鬧,品不出些許味道。至此,才明白,“過節”與“品節”是大不相同的。我更偏好“品”的感覺。“品”是一種感受,非聽非嗅,超脫五感之外。自古文人多好品,品山品水,品月品星,品歌品畫,品得松林竹柏葉常青,品得明月窈然出東山。會品不會品,暫且不論,品罷就定然有所得。品后,再回味一番,快哉快哉!即興揮毫記下,可再看一看,無論如何去寫都不如真切地感受來得有滋有味。
佳節之中,品來別具風味者,元宵節也。元宵節不同其他佳節,同是一日之節,它在每一段時間里都是不同的感情。回溯今年元宵節,清晨就是一串鞭炮的響聲壓過了雄雞的打鳴,硝煙夾帶著紅紙屑,勾起除夕熱鬧的回憶。上街走走,冬日清冷依舊,但遠處鑼鼓一響、紅綢緞一映入眼簾,心便熱了起來。社火的主題亙古不變,鑼鼓秧歌、花臉小丑、唐僧師徒,在這個喜新厭舊的時代,社火已然不太受歡迎,我這年歲甚至略大些的都已覺得俗不可耐,更有甚者,索性嗤之以鼻,我也覺得俗,但又有誰說俗物不可品?在我看來,品得品得。社火讓我品到魯迅先生的文章,江南的社戲是否也是這般火熱?事物雖俗,品到的卻是超脫物外。俗,也要俗的有文化,如若不然,再會品也只能是油膩膩的糟粕。可時下,糟粕倒是摯愛。
如果以為,元宵節能品的只是社火,那便錯了。我鐘愛元宵節的緣由在于那元宵團圓夜,花燈掛滿有華人的城市、鄉村,姿態萬千的焰火照亮了夜空,還有今年那漫天飄舞的孔明燈,都能讓我有一份感動,我感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堅強,我感動孔明燈上承載的愿望,我感動有十四億人抬頭仰望著明月。窗戶前,孩子有爸爸媽媽陪伴;廳堂里,有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這畫面,不溫不火,恬靜而又喧鬧,同為團圓夜,元宵節的夜晚更勝一籌。
假使煙花轉瞬去了,花燈一會兒摘了,天上也只剩幾盞未落的燈孤單地飄著,還可以靜下來品品月色,此情此景,莫不是那蘇軾筆下的月夜?“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銀色的、溫和的光浣凈塵世的嘈雜,月圓人離的悲情讓月色也恍然凄涼。元宵節擁有太多的內蘊,不同心情、同一時間的感受都不盡相同,叫我怎能不愛它。
如今的花燈已被電線代替了燭火,確實是缺了點燭火悠悠的浪漫。其實我看來,只要不拋棄這傳統,還有那多情的元宵節在,便是樂極。
篇三:2017年歡慶元宵節的文章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的時候,我總會想起稼軒的詞句。這詞句,好像是我心中節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門,一到煙花閃起的時候,就會被我用手輕輕推開,享受佳節帶給我的那份美麗心情。
幼時,生長在農村,并不知曉正月十五就是我們所說的元宵節,直到認得了稼軒的這首《青玉案·元夕》。
元宵節的晚上,風已無寒,微軟的東風纏繞了溫柔輕輕蕩來,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風吹綻在夜空中的如錦繁花,若一場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麗。名貴的寶馬, 雕花的華車,載著美麗的人兒駛過,淡留一路馨香。動聽的排簫,皎潔的玉月,讓整夜的時光在花燈(魚燈、龍燈)勝美的景象里悄然流轉。美人如花,仕女如云, 一路上嬌笑俏語,帶著若有若無的幽香漸漸遠去。而我的那個“他”卻始終不見。夜深了,我一次次的找尋卻還是沒有出現。我的心充滿疲憊和失落,我不經意的一 回首,卻發現她在那燈火寥落的地方靜靜地站著。
很多年以前,曾經無數次的憧憬我的愛戀會以一首詞為背景,可以同煙花一同綻放,那該是怎樣的浪漫情緣!但是呀,它卻漫起在春雨輕塵的青青校園。那一年,那排白楊樹下,我牽著她的手,只看楊花輕舞。
又是一年,又一個正月十五。廣場上煙花又會在夜色中綻放美麗。而元宵節的那些燈,卻如同我沒有詞的愛戀背景一般被遺憾掉了。那些各異各色的燈和燈謎,以及燈前一張張映著喜慶的臉,也只在星如雨的煙花里于記憶中溫存。
真的有些年沒有看到元宵節里的燈了,煙花它會孤寂了吧!樹上垂掛的那些連串的紅燈籠,總覺得不比以前,讓人覺得有些單調,若失。現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真的要留下一些花燈的空白了,日后,若是讀到稼軒的詞時,還會有形同身受的美好想象嗎?
我很慶幸,元宵節里燈的憶記能在我的記憶中存活下來,我永遠無法忘記89,90,91的高中三年,無法忘記三年中記憶里的關鍵詞。邯鄲,四中,中華街,元宵燈展。
那時,我會穿過整條的中華街,我會在一夜魚龍舞的人群里驀然回首,卻一次也沒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怦然心動。而后不久的幾年,我卻等來了另一種的怦然心 動。她會在一個接一個元宵節時,唱張艾嘉的“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然后,拉我的手去看滿天的煙花綻放。
今天,她又會唱起那首熟悉的歌,陪我去看一生里的絢爛煙花。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