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06 17:26:20 高一下冊 我要投稿

杜甫《登高》精品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杜甫《登高》精品教學設計

  1.體味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的能力。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憂時傷世的偉大情懷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的能力。

  2、難點:體味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學法點撥】

  四讀法——音讀——意讀——情讀——美讀。

  借助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結合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來理解詩歌主旨。

  利用多媒體展示。

  課時:1課時

  自主學習: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原籍襄陽,遷居鞏縣。杜審言之孫。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兵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至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望岳》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兵車行》、《麗人行》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月夜》、《春望》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寫作背景

  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慶奉節)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臺的。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一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郁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后,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導入新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出了秋水長天下,萬物充滿蓬勃生機的美好景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寫出作者考場失意后的憂愁苦悶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恬靜安謐的景象中透露出王維對自然的喜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另辟蹊徑,標新立異,通過對比,在對天高云淡、碧空翔鶴的描繪中,抒發了自己鄙視官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的博大胸懷;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因天涼風瑟、草衰霜結而觸懷思人;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一場戰斗剛剛取勝,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的豪邁欣然之情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描寫秋的詩歌數不勝數,美不勝收,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杜甫描寫秋的千古絕唱《登高》,體會杜甫在詩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運用了什么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誦讀指導:

  誦讀時,要根據詩意讀出感情色彩,首聯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要讀得高亢激昂,次句“渚清沙白鳥飛回”要讀得回環婉轉;

  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要一氣讀出,然后“木”“ 江”作延長音;

  頸聯的“悲”“ 常”“ 病”“ 獨”等字要重讀以示沉重;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宜慢讀,并讀出自憐自嘲的況味。

  一名男學生朗讀一遍。

  教師點評:讀得很準確,當然這首詩也沒有生字,只是沒有讀出作者的感情,感情不夠充沛,沒有注意抑揚頓挫,比較平鋪直敘。

  一名女學生朗讀一遍。

  教師點評:這一次好多了,聲音宏亮感情飽滿、需要注意的是頸聯的“悲”“ 常”“ 病 ”“獨”等字要重讀的地方沒有讀出來。下去繼續朗讀。

  教師范讀一遍

  全班朗讀。

  【自主學習】

  一、首聯寫登高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哪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 景物的什么特點 ?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

  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二、頷聯寫了蕭蕭而下的“無邊落木(落葉)”、滾滾東流的`“不盡長江”兩種景物。這樣的景物,對于當時55歲(逝世前3年)、飄零流落在外,同時又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有闊大胸襟的詩人的杜甫來說,會產生怎樣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三、如何理解詩中出現的“猿鳴”、“飛鳥”、 “落葉”、“長江”這四個意象?

  猿鳴——使人聽到它的叫聲感到非常悲涼。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落木————落葉飄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四、大家回顧以下,還有哪些秋的意象,都有什么樣的含意?

  梧桐——凄涼悲傷地象征。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寒蟬——高潔、悲涼的象征。

  西風——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落葉——盛衰興亡、悲傷感慨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檢查預習】

  接下來,我們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體會下列詞語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

  作客:客居他鄉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恨:感嘆過分的愁苦和憤恨,以致兩鬢過早地斑白了停:感嘆因窮困潦倒沒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積在胸中的愁悶得不到渲泄的情狀

  苦:是極度;極度(痛恨兩鬢染霜)

  【當堂討論】

  一、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后兩聯是什么?

  抒情。直接傾訴內心的重重愁苦。

  二、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三、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也是個人。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

  從尾聯句的對仗關系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恨”是動詞“遺憾”,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多為國家出力。

  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四、我們還學過哪些登臨之作,大家試著說說?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崔灝《黃鶴樓》

  【收獲反思】

  (1)品味意境:

  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豁達、坦蕩、開闊的胸襟。

  (2)品味主旨

  把詩人老病孤愁的蒼涼,抱負無成的悵恨,憂國傷時的情操,表現得沉郁而悲壯。

  悲景

  悲人

  悲國

  (3)品味感情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訓練驗收】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 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

  【課后作業】

  (1)背誦本首詩。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3題。

  《登高》鑒賞教學反思

  我感覺自己的導入新課設計比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課外材料,并且對引用詩句逐個簡要分析,拓展了學生視野,擴大了學生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鑒賞熱情和興趣,讓它們暢游在詩歌的海洋里,盡情享受鑒賞帶來的美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我并沒有簡單地羅列堆砌,我還注意到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感情與《登高》的聯系,它們同是寫秋的詩歌,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同有異對學生理解本詩起著引領和推動的作用,讓學生感到詩歌海洋的豐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一首寫秋的作品,一首登臨之作,在指導學生鑒賞時,不能就事論事,就本詩指導本詩,應該就秋天的典型意象及含義,例如:

  梧桐——凄涼悲傷地象征。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寒蟬——高潔、悲涼的象征。

  西風——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落葉——盛衰興亡、悲傷感慨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等等的象征意義等,督促學生加以整理,爛熟于心,在以后的賞析中做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拓展視野,激發興趣,深化思想,內化為鑒賞能力。學生還學過哪些登臨之作,例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崔灝《黃鶴樓》等等,提示學生迅速地回顧一下,也算是鑒賞課的一大亮點。

  此詩能被后人評價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藝術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具體表現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

  2、對仗工穩,音調鏗鏘。上下句相對;而且句中自對,如:“風”對“天,” “急”對“高”,“渚”對“沙”,“清”對“白”。音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例如 三、四句。

  3、錯綜變化,互相照應。一、三照應寫山景,二、四句照應寫江景,五、七句照應寫悲苦,六、八句照應寫多病。

  我在鑒賞表現手法時,特別注意,因為掌握詩歌表現手法是學生鑒賞詩歌的一個瓶頸,也是詩歌鑒賞的一大難點,更是屢次詩歌考查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熟悉鑒賞程序,按照鑒賞步驟、積累這些鑒賞術語非常重要。,在設置習題進行拓展練習和鞏固。

  大家讀清楚:對詩歌的賞析,最終要落腳到某些詞語上,對詞語的賞析要結合詩人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詞語使用的妙處。所以我把品味詩歌的語言放在【檢查預習】部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課外有充足的時間品味,也可以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指導,心中形成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

  我一直強調:鑒賞詩歌要從意象到意境,從意境到主旨,從主旨到感情這樣一個邏輯順序在里面。分析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情感要從具體詩句中去體味,我在鑒賞本詩時,前兩聯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后兩聯緊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鑒賞程序,設置問題符合詩歌內在的邏輯順序和人們的認知規律,鑒賞過程還算是比較細致。

  另外,我個人認為自己誦讀指導比較得法,在點撥以后,讓學生個人誦讀、并且對每次誦讀都能做出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最后全班誦讀,趁熱打鐵,加以鞏固,促使學生盡快掌握誦讀要領。

  導入新課拓展的詩歌不在多,而在精,應該盡量給學生介紹與夲詩主旨相同或相似的詩歌,我感覺自己導入的比較繁瑣冗雜,雖然對詩歌作了簡要分析,但所引用的這些詩歌,其主旨也呈現多樣化。有的與本詩相去甚遠。

  我認為應該把“研討與練習”第3題放在【當堂討論】部分來進行,因為這道題是對詩歌主旨的深化和強調,應作為本次指導鑒賞的重頭戲來進行。下來與同事座談,大家也有同感。

  反思本次的指導鑒賞活動,我收獲很多。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10-14

《登高》教學設計10-17

杜甫登高賞析誰有?02-22

杜甫古詩《登高》的賞析04-20

杜甫《登高》古詩賞析03-12

杜甫古詩《登高》賞析04-19

杜甫《登高》原文及鑒賞10-14

《登高》全詩杜甫賞析07-20

《登高/蜀相》教學設計10-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三级午夜电影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2021 |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 |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