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長城謠》課文和賞析詩歌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說到詩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詩歌,其語言藝術所表現的語言風格、特點、技巧各不相同。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詩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長城謠》課文和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城謠》
——席慕蓉
盡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
盡管奪了焉支(1)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2)有多少次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為什么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萬里的軀體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樹 你的風
敕勒川 陰山下
今宵月色應如水
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
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詩歌鑒賞:
1、第二節,抒發詩人對長城的依戀和贊美之情。詩人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寫出了古老的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影響。“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為,長城已成為民族的象征,成為祖國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詩人心系長城,心系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為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
2、第三節,詩人借夢境表達自己對于故鄉的思戀之情。詩人夢到的是記憶與想象中的故鄉——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陰山山脈。通過這兩句詩可以看出,故鄉的山水草木在詩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遠的印象,而且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黃河,也時時在詩人的心中流淌。詩人雖身居他鄉,卻心系故國。詩人希望有夢,在夢里回故鄉,但是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鄉思鄉愁讓詩人難以成眠。“不眠”一詞刻畫了一位游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3、長城在詩人心中,早已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遺產的象征。所以,才會讓多情的詩人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卻又揮之不去,成為一種情結。
作者簡介:
席慕蓉,女,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隨家定居臺灣。她于1981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刮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1982年,她出版了第1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拓展:課后品讀
主題意象—長城,也有對黃河的思戀。
抒情主線——對故鄉的思念,也有對歷史的觀照和反思。
追尋作者的情感歷程。
審視歷史,凸現長城的滄桑。
借助長城,傾訴滿腔熱情。
依托夢境,流露深沉的鄉思。
在詩歌中作者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于作品中,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如本文中的“長城”就是寄予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具體中可感的事物,即是意象。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
本詩中作者對祖國,對故鄉的眷戀思念之情是看不見,摸不著,抽象的,作者則描寫了一系列的圖景:長城、樹、云、風、皓月、黃河……這一圖景是與作者思想感情和諧統一的,圖景將自然流露作者的情感,如“你的云,你的樹,你的風”,“敕勒川,陰山下,月色應如水”,這些意象所含的感情就是思念,借助長城傾訴滿腔熱忱。
【八年級語文《長城謠》課文和賞析詩歌】相關文章:
席慕蓉《長城謠》原文及賞析04-05
席慕蓉詩歌《長城謠》原文及鑒賞04-03
高中語文《長城謠》教案04-07
初二語文《長城謠》說課稿04-05
《長城謠》教案11-30
《長城謠》閱讀練習04-24
長城謠閱讀理解05-02
課文《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03-14
初二語文下《長城謠》原創教學設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