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從作者童年這件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從作者童年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語,導入新課。
大家見過燈籠嗎?為什么會有滿山的燈籠火把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段(1):講我小時候在農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講我在大雨中一個人從田里回家,墜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堅持著,并堅信親人會來救援。
第三段(6—8):講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齊讀。
2、你讀懂了什么?
五、作業:
1、書寫生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內容,得到成長的啟示。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1、出示自學提綱:
(1)我回家時的天氣怎么樣?
(2)我墜入土井里,先是怎樣的表現?后來又是怎樣的表現?用“——”劃出我內心活動的句子并體會。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親人們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課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動?
2、教師巡回輔導。
三、學生輿論,互解疑難。
四、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完成提綱(1)。
2、完成提綱(2)。
(成長的啟示:一是在危難之中不僅要勇敢、堅強,還要做到遇事冷靜,學會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二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心幫助。)
3、完成提綱(3)。
五、品詞品句,質疑問難。
1、完成提綱(4)。
2、把你認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讀出來。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3。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是人們的愛讓小作者脫離危險,學會感謝他人的愛,并關愛他人,并從作者童年的這段往事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2.理解滿山遍野、抽搭、拽等詞語的意思。
3.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婆、驟、墜、虧、瘦、恰、盲、援;要求會寫的字有:婆、雜、幕、溜、虧、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詞語有:外婆、雜活、雨幕、滑溜溜、幸虧、瘦弱、恰恰、卡住、雜草、盲目、四肢。掌握多音字:卡。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的3—8自然段,學會感謝他人的愛,并關愛他人,并從作者童年的這段往事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教學難點:
理解滿山遍野、拽等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情感。
課前準備:
1.生詞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全班齊讀課題后質疑:讀了課題,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景象?(展示課件第二屏)
(二)看著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一)自由讀文,畫出本課生字詞。
(二)同桌合作,互讀互糾。
(三)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四)匯報自學成果,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并口頭組詞。
(五)教師重點指導:
1.“卡”字是多音字,口頭組詞。
2.注意“瘦”字中“叟”的筆順和筆畫;雜字上邊的“九”字,一撇上不要加點;“盲”字上邊的“亡”不要多寫一點。
3.出示本課生詞,指名讀后齊讀。(展示課件第三屏)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后思考:用一句簡短的話說說,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四、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
(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三)“我”是怎么墜入那口井的?當時的情形怎樣?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
(四)出示句子及課文41頁的插圖:天上下著大雨,身下浸著井水,我哭著、喊著、掙扎著,兩手摳著井沿上的泥土和雜草,希望能爬上來。(展示課件第四屏),指名讀后互評朗讀。(板書:哭喊)
五、小結
六、作業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正確書寫本課生字。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小時侯生活在農村外婆家。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傍晚獨自一人從田里回家,不幸墜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靜地意識到不要亂掙扎,要保持體力,等待親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獨害怕中,他堅持著,堅信著,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出來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動。
全文分三部分寫的。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
第一部分(1)寫我小時候在農村外婆家生活,交待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
第二部分(2—5)寫“我”傍晚時在大雨中獨自一人從田里回家,不幸墜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保持冷靜,勇敢地堅持著,并堅信親人會來援救。
第三部分(6—8)寫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找到了我并救助了“我”。
這篇課文從兩方面給學生以啟迪:一是在危難之中不僅要勇敢、堅強,還要做到遇事冷靜,學會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二是人在成長過程中也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心幫助。
[學情分析]
閱讀第二部分時,要層層深入。“我”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害怕、著急的心情,以及想擺脫困境的本能的掙扎,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為沒有切身的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體會“我”的'心情。“我”很快地冷靜下來,動腦筋思考,做出決定,這一點是一般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理智,也是觸動學生思考的地方。
[教學重點與難點]
抓住課文重點部分,讀懂文章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是怎樣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生字卡。
[教學設計]
一、激發想象,導入新課。
1、“滿山的燈籠火把”當你讀完課題,你的腦海里會有什么景象?
2、滿山為什么有這么多火把?你一定想知道發生過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借助字典讀準字音。也可以問同學。
2、然后指名朗讀。
3、評價朗讀情況。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有沒有讀不準的字詞,幫助糾正朗讀的錯誤。
三、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認讀。
2、學習生字交流記憶的方法。
3、學生互動學習,老師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檢驗自學效果。
4、重點指導:瘦的筆順,雜的上邊是九,不是丸。
5、自主書寫,小組評比。
四、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學生閱讀思考。
3、小組交流匯報:
作者小時侯生活在農村外婆家。在一個下大雨的傍晚獨自一人從田里回家,不幸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靜、保持體力,等待親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獨、害怕中,他堅持著,堅信著,最后全村男女老少打著燈籠火把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動。
五、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自讀自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3、同桌交流讀懂的地方,說說不理解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場面描寫的方法,并把這種寫法運用到習作中去。
2、了解“說”的幾種不同表達方式,并嘗試運用。
3、學會按照正確的格式創作書法作品。
4、讀懂積累一些古代的愛國名言。
教學重點
詞句段運用(相同句式“說”的不同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理解并積累一組愛國名言。
教學設計
一、交流平臺
1、讀下面兩段文字,說說描寫的內容有什么共同特點。出示:【課件2、3】
文段1: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
文段2:開頭是海軍兩個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個顏色的藍制服。接著是步兵一個師,以連為單位,列成方陣,齊步行進。接著是炮兵一個師,野炮、榴彈炮、火箭炮,各式各樣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橫列前進。接著是一個戰車師,各種裝甲車和坦克車兩輛或三輛一排,整整齊齊地前進;戰士們挺著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接著是一個騎兵師,“紅馬連”一色紅馬、“白馬連”一色白馬,五馬并行,馬腿的動作完全一致。以上這些部隊,全都以相等的距離和相同的速度經過主席臺前。當戰車部隊經過的時候,人民空軍的飛機也一隊隊排成人字形,飛過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眾看見了,都把頭上的`帽子、手里的報紙和別的東西拋上天去,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隆隆聲。
2、學生交流。
3、教師總結評價,點撥指導:
(1)這兩段文字都是場面描寫。(板書:場面描寫)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詳細敘述又有概括敘述描寫,這樣的寫作方法叫點面結合。點,指的是對個別人或物的細致刻畫;面,指的是全場情景的總的描繪(面)。
(板書:點面結合)
4、練習,認識“點”與“面”。
(1)請同學們把兩個文段中“面”的描寫部分用“”畫出來,“點”的描寫部分用“”畫出來。
(2)學生反饋練習情況,教師評價指導。
5、小練筆《拔河比賽片段》。
請同學們按一定順序,點面結合來寫一寫拔河比賽的片段,注意細節的刻畫。
二、詞句段運用
(一)相同句式
1、讀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出示:【課件4】
起初是全場肅靜,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
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2、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
3、教師小結,指導:
這兩個句子都運用了相同的句式。(板書:相同句式)
第一個句子中的兩個“只聽見”說明了會場的肅靜,除了“炮聲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第二個句子中的兩個“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別處的都比不上。
4、練習用相同的句式寫句子。
(二)“說”的多種表達方式
1、讀句子,注意“說”的表達方式。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
“我還有作業沒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謝絕了伙伴的邀請。
“既然這樣,你以后再也不要來找我玩了!”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媽媽俯下身子盯著我的眼睛,一臉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腫了?”
2、指名學生說一說,每個句子里“說”的表達方式是什么?
3、教師總結:如果對話都用“說”來表示,那就顯得單調、枯燥。這幾個句子中分別用“贊嘆、婉言謝絕”代替了“說”。還有的時候,先把語言寫出來,然后再交代說話者。還可以直接不用與“說”有關的詞語也能表示。
(板書:“說”的表達方式)
寫幾個人物說話的句子,分別用上四種不同的對話表達方式。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5
教學目標
1、學會按照正確的格式創作書法作品。
2、讀懂并積累一些古代的愛國名言。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書寫提示
1、談話導入:我們要舉行一次書法作品展覽,把你優秀的書法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大家愿意參加嗎?(板書:創作書法作品)
2、優秀作品欣賞。出示【課件5】優秀書法作品圖片
3、學生評價,說一說從作品圖片中你有什么發現或收獲。
(豎幅的作品從右往左寫,署名在左下角;橫幅的'作品從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師溫馨提示:
(1)行款整齊,布局合理。
(2)書寫正確,字體規范。
(3)自我檢視,不斷提高。
5、創作自己的書法作品,寫一首自己積累的唐詩。可以先在草紙上練習幾遍,然后在書法紙上書寫。
6、班內作品展示。
二、日積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學生嘗試讀一讀。
出示:【課件6—10】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諸葛亮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宋】李綱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
2、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3、教師講解:
(板書:積累愛國名言)
(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自諸葛亮的《后出師表》,意思為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用來形容人的偉大。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后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白馬篇》,意思是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突出表現了一種愛國情感。
(3)“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這句話出自《宋史李綱列傳上》,意思是祖宗留下來的土地,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讓給別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兩路攻宋,昏聵無能的宋徽宗只好倉促讓位欽宗,慌忙出逃鎮江。李綱竭力反對南逃主張堅決抵抗。李綱奏言欽宗:“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欽宗聽取了他的建議,把李綱提拔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憂國。”出自宋代陸游的《病起書懷》。意思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4、再來讀一讀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誰讀得。
5、自己練習背一背,再抄寫一遍,積累下來。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6
教材分析:
《滿山的燈籠火把》第二課時講的是在一次意外遇險時,全村的鄉親們都舉著燈籠火把四處搜尋我,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這課時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教育。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活潑,但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教學中我讓他們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口語能力。
2、要讓學生很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濃濃的親情,必須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想力,并設身處地思考怎樣做。
3、通過學習,加深體會,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2——8自然段。
2、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親情的偉大,關心他人的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難點:說說課文中的哪些情景讓你感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聽寫本課生字詞。
2.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3.板書課題:滿山的燈籠火把。
二、教學2---8自然段
(一)師范讀課文第2—8自然段,了解內容。
1.指名分段讀課文,師生評價朗讀情況。
2.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自主學習。
1.同桌互相說說讀懂了什么?再指名回答。
2.找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提出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自學結果,老師對疑難問題加以點撥。
(三)重點分析
1.我為什么不再掙扎?又為什么不再哭喊了?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學生分成八小組討論反饋:
(1)我突然間明白了———不能再這樣盲目地胡亂掙扎了,結果只能更壞,我應該保存體力。
(2)我不再哭喊——我要用全力拽住井邊的雜草,不讓自己再往下墜。
(3)我相信親人們一定會來救我。
2.我堅持的結果怎樣?我的眼淚為什么會不停地流著,是熱的?學生討論反饋:
(1)我聽到了焦急、親切而又悠長的呼喚,我還看到了那滿山的燈籠火把。
(2)我被親情所感動。
3.適時板書:
滿山的燈籠火把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師生互動,以多種方式來讀)
(五)情感升華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言)
2.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學生交流后教師小結)
三、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題。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7
教學目標:
1、獨立自主地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學會多音字“卡”,完成課后練習3;
2、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鄉村人們善良、充滿關愛之情、親情的品質;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過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現,明白遇事要善于動腦思考,要勇敢、堅強。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課文重點部分,讀懂文章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板書:滿山的燈籠火把。
2、一起朗讀課題,學生質疑課題。
3、為什么滿山都是燈籠火把呢?他們舉著燈籠火把是為了做什么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其余學生用筆畫出本課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學習本課生字詞。
3、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4、完成課后問題3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各個小組在小組內先相互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代表發言。
3、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語句。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
2、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改正)主要介紹了“我”的家庭情況和“我”的成長地是在四川農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當時為什么把“我”送到鄉下嗎?(因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們無法照顧“我”,所以把“我”送到鄉下外婆家)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知道了文中的“我”因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們無法照顧“我”,就把“我”送到了鄉下的外婆家。“我”是和那兒的孩子們一起長大的。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書寫本課生字詞。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詞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課文重點,讀懂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課文重點部分,讀懂文章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卡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了“滿山的燈籠火把”你眼前出現什么景象?
2、讀了課題我們一定想知道發生過一個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學生互動學習,老師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檢驗自學效果。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組里說一說。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回憶的這個故事是分哪兩部分寫的?仔細閱讀,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動。
1、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動筆劃出重點句及重點詞,并在旁邊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動的內容讀給大家聽。
3、交流匯報:
(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當時的情形怎樣?找出具體的語句。
(2)、指導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當時環境的惡劣以及我墜入土井時的慌亂和無助的感覺。
(3)思考:我為什么不再掙扎了?我又為什么不在哭喊了?
(4)、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是否讀出我的當時堅定的信念。
(5)、請用一些詞語來形容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6)、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讀課文,思考:結果是怎樣呢?親人們是怎樣來救我呢?
5、“淚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為什么會淚如泉涌呢?請聯系課文內容談一談。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淚在不停地流著,是熱的'?這句話的?
五、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
2.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親情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我們的周圍,我們的身邊,將處處充滿溫情,充滿陽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學習描寫的方法。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體的表達方法,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
2、反復朗讀仔細體會,并讓學生嘗試評價,并認真品味精美的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美妙。
七、學習拓展:講述一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一件事,并寫下來。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肅立”、“肅靜”的意思。
2、著眼全文,用學習小紙條的方式編制大典流程圖,理清全文脈絡,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文路閱讀”這種比較基本的閱讀長文章的方法。
3、研讀重點句子,初步感受開國大典的隆重和壯觀,背誦課文第七段。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釋題
板書并齊讀課題,理解“開國大典”的意思。
二、檢查預習:讀通文章學字詞
出示:
(1)人們有的擎著紅旗,有的提著紅燈。
(2)聶榮臻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
指名讀,齊讀。
三、初讀:讀通句子理思路
1、學生自由讀第一到第四段,想想,從這幾段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預設: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數人員會場的布置群眾隊伍的場面
教師總結:這四段介紹的是大會開始前的情況。(板書:大典前)
2、自由讀課文其余部分,完成學習小紙條上的流程圖。
三、再讀:整體感知說內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舉行典禮。下午三點整,典禮開始,首先(),接著(),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這之后,()開始,最后是()。
2、方法總結:(大屏幕出示:文路閱讀)
四、三讀:字里行間品大典
1、用心默讀課文的5—10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感受會場的氣氛,把最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氣氛的語句勾畫下來。
2、重點品讀: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點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導學生抓住“一齊歡呼”、“一起歡躍”等詞語體會人民的激動之情,體會反復手法的表達效果。
(3)指導感情朗讀。
(4)大家再細細讀課文里的這段話,體會體會句子的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華的版圖)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視頻。
(6)試著背一背這段話。
方法總結:文采閱讀
五、結課:意猶未盡賞文采
師:這篇文章還有很多很多處場面描寫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賞析,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作業布置:
1、將課文中你感受比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課外去收集關于開國大典的資料。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句子品讀感悟,體會“我”的善于思考與堅強勇敢,體驗“我”得到全村父老鄉親救助時的感動與感激之情,進而感悟鄉親們的淳樸和善良,我們的生活需要互相幫助。
2、指導學生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雨幕、盲目、堅持、渴望、漫山遍野”,正確運用這些詞。
3、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許多難以忘懷的事情,總有令人終生銘記的感動,那一聲聲焦急的呼喚,那滿山遍野的燈籠火把就永遠銘刻在作家鄒德學的心里。孩子們,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九課《滿山的燈籠火把》,一同去體驗那份感動于感激。
二、細讀2—5自然段,體會“我”的聰明、勇敢。
1、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按社么順序講述的?
2、體驗環境惡劣。
(1)這件事怎么發生的?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想象當時的天氣情況,在特別能表現天氣情況的詞語下面畫上圓點。
(2)生交流找到的詞語,課件出示句子,理解“雨幕”。
(3)你能用一個詞說說當時的天氣情況嗎?
(4)作者為社么要這樣具體些天氣的惡劣?
3、體驗剛墜入土井時的慌亂無助。
(1)剛墜井時,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關的句子畫上直線,讀一讀,在寫我動作的詞下滑上三角形符號,并用心體會我是怎樣一種心情。
(2)指名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找出動詞。
(3)你從中體會到我此時是怎樣一種心情?
(4)能用你的朗讀表達出我當時的慌亂嗎?(自讀、指名讀、點評指導再齊讀。)
4、品讀3—5自然段,體會我的冷靜聰明、勇敢堅強。
(1)然而,這樣一番艱苦努力的結果卻是——(生回答)那我是怎樣面對的?默讀課文3—5自然段,用直線畫出寫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寫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讀幾遍,用心體會,從中你感受到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批注在書上。
(2)我怎么想的.?(生讀句子,課件出示)
(3)指導學生聯系前后文理解“盲目”。為什么亂掙扎的結果只會更壞?
(4)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理解“堅持”。(課文中學過的事件、汶川地震中那些堅持不放棄的事例、自己學習生活中的事例等)
(5)我又是怎么做的?此時,我面臨那些可怕的情況?(寒冷、黑暗、孤獨、危險)
(6)知道有感情地朗讀。
4、從作者身上,你收到什么啟發?(遇到困難要勇敢堅強,善于動腦筋)
三、自學6----8自然段,體驗那份親情,感悟作者的感動與感激。
1、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
2、指名讀出被感動的句子,說說理由。
(1)抓住兩個“急”字:“急切的渴望”,體會“渴望”一詞的含義,“焦急悠長的呼喚”是親人“焦急”的呼喚,體會我的感動。
(2)還要抓住一個場面描寫:重點的詞語—“一線、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等加點。這些描寫,特別是這些加點的詞語,反映了什么情景?一方面,反映出親人們的心情之急切,;另一方面。反映出援救我的人數之多,這情景無不使人感動。
(3)當鄉親們把我緊緊地摟在懷里,拍著我的背,會說些什么?
(4)體會淚“是熱的”。
(5)我又會對鄉親們說些什么?
(6)指導朗讀最后一段,體會作者的感激之情。
四、回顧全文,體味情感
1、那一聲聲呼喚時時縈繞耳畔,那滿山的燈籠火把常常浮現眼前,那是因為我心里永遠無法忘記全村老少的關愛。作者深情講述這個感人的故事,除了要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還要告訴我們什么?
2、生自由說自己的閱讀收獲。
3、師總結,課件播放《讓世界充滿愛》。
五、課外作業
1、摘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你經歷過令你感動的事嗎?那起筆寫下來吧!
3、課外閱讀《魯濱遜漂流記》。
【四年級上冊《滿山的燈籠火把》教案】相關文章:
《滿山的燈籠火把》說課稿(通用15篇)10-11
火把的近義詞09-20
大班美術教案:燈籠教案及教學反思03-06
幼兒園火把節教案03-14
幼兒園做燈籠教案03-24
玩火把散文06-24
《燈籠涂色》幼兒園小班教案08-25
幼兒園火把節教案6篇03-14
幼兒園火把節教案(6篇)03-14
幼兒園火把節教案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