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三關于端午的日記
高三關于端午的日記1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文秀的《端午》。過幾天就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端午。
我知道很多關于端午的來歷和傳說,在今天,我就來講給大家聽吧!我還有自己的真實事例!
公元前229年,戰國時代楚秦奪霸權,詩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國器重。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昌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懼灰,仰天長吧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從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五。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于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大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怕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為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盡管端午年年都過,但是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一是紀念屈原說;二是迎濤神說;三是龍的節日說;四是惡月惡日京;五是夏至說。由于屈原的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所以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是家家戶戶口團圓、是最幸福的時候,到了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門上掛上艾葉、香囊,媽媽會為我系上五彩線,保平安。我會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游戲。吃飯的時候到了,我來到飯桌前給大家都分上一個粽子,自己最后拿一個,把繩子解開,剝開葉子,就可以吃到里面香香、軟軟的粽子了。大家有說有笑,非常開心
高三關于端午的日記2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小孩子哼唱這首兒歌時,就是端午節來到之日。
又到了五月初五,本是我最盼望的節日,可這個端午節我過的卻不太快樂。中國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屈原而由來的,但年年過端午都是一種模式——吃粽子。基本端午前吃,端午吃,端午后吃。甚至讓人吃得嘔吐,想一想身邊的人更喜歡過洋節,比如圣誕節。這是為什么呢?我在思索最后我總結出了三點:一是因為大家沒過過覺得十分好奇,二是以為國外的節日形式豐富多彩,在圣誕節讓小孩子會得到禮物,三是人們都覺得國外什么都好,這種崇洋媚外的思想日漸侵蝕著我們的大腦。所以人們覺得洋節好。但中國的文化歷經千年的沉淀,才演變成為民族之魂。那怎樣才能讓人們參與進來呢?也許只要把內容在豐富一下,就會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比如在端午節時,在江邊舉行吃粽子比賽,包粽子比賽,尋粽子比賽……可以激發人們來踴躍參加,這樣不但可以讓這種文化承傳下去,還很有趣。
讓我們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傳承下去吧!我相信,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一種相通的味道,屬于中國人的味道,這淡淡的芳香圍繞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身邊,如同粽子一樣綿軟、香甜,又好讓粽子那清香悠遠……。
【高三端午的日記】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作文端午05-08
高三端午節話題作文06-26
端午節的作文高三范文07-01
有關端午節的高三作文07-09
關于端午節語文作文高三01-16
曾經的我高三優秀日記(精選15篇)06-07
高三日記(通用11篇)09-07
小飛蟲的啟示高三日記(通用30篇)06-08
高三話題作文:節儉_高三作文01-16
高三敘事作文:走在高三的路上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