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不能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有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每節課不必板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完全可以大容量的完成每一節課。這種認識過分強調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不符合學生的的認知規律。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的教學過程的“奢華”,講究聲音、錄像、動畫和投影,追求知識傳授上的“大容量”,最終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課堂效率。每一個教師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板書和應變能力是最大的財富,因此當前的教學模式仍不可能脫離傳統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
二、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技術。通過信息技術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中研究的方向,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決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電腦屏幕代替板書、用錄像代替所有課堂演示實驗等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記憶規律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技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
三、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見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地代替教師的傳授,仍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突出信息技術教學的輔助功能。只有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定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四、編制信息技術課件不能刻意追求flash
信息技術課堂輔助教學只能為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而服務,不能刻意追求flash的演示。當前有一種相當普遍的認識,認為一個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必須有flash,若課件中沒有flash的演示,則此課件的檔次就不高,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信息技術課件只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應以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flash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況且flash不能替代真實的模型。如在課件中演示酸堿鹽化學變化的過程等,還不如課堂上直接指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教學效果肯定超過flash演示的效果。
總之,傳統的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只有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果。
更多相關文章:
3.
7.2016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10.2016年校本課程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