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見到的景象。
2、總結全文,體會情感,領悟并學習作者虛實結合、運用對比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情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產生的幻想;
【教學難點】
最后兩個自然段中兩句含義深刻的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這是一個 可憐 的小女孩?
2、師:苦難的生活,人心的冷漠,給予了小女孩的只有難以承受的饑餓、寒冷與痛苦。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走進童話故事,去關心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命運。
二、圍繞“幸福”,提出疑問。
1、師導:在別人幸福地歡度新年的時候,女孩卻悄無聲息地凍死在街頭。引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
2、師引導質疑:
(1)“多么美麗的東西”指什么東西?怎樣看到的?為什么會看到?
(2)兩個“幸福”是什么含義?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三、品讀感悟,揭秘“幸福”。
(一)緊扣幻景,感受幸福
1、小女孩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默讀第二部分,劃出課文第二部分中相關的語句,讀一讀,體會一下這些幻景給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說說。(板書:幸福)
a.(5——10自然段,逐段教學。朗讀指導:個別讀、小組讀、師范讀、小組讀)
兩個關鍵——
(1)前四次都是一根火柴,為什么最后一次是一把火柴?
(2)幻景與現實的一種對比,是小女孩一種渴望的表現。
b.表格總結,理清思路。
點燃火柴 | 看到的東西 | 說明小女孩 | 她渴望 |
第一次 | 火爐 | (溫暖) | |
第二次 | 烤鵝 | (食物) | |
第三次 | 圣誕樹 | (快樂) | |
第四次 | 奶奶 | (關愛) | |
第五次 | 和奶奶飛走 | (幸福) |
2、質疑:為什么小女孩會產生這些幻景呢?(再讀課文,組織學生進行發現交流)
a.小女孩需要溫暖、食物、快樂和親人的關愛
b.她太冷太餓了,以至神志不清,出現幻覺……
3、小結:是啊!小女孩又冷又餓,可是沒有一個人來買她的火柴。她想回家可是又不敢,因為家里只有一個會打罵她的爸爸,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那樣得到快樂,得到圣誕禮物,多么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啊!所以眼前出現了這些幻景,看看作者想象的是多么合理。
然而火柴終究是要滅的呀,火柴一滅,這些幻景還在嗎?小女孩的渴望實現了嗎?(沒有)結果是怎樣的?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的?找出文中有關句子。
(二)對比現實,品味“幸福”
1、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火柴熄滅,小女孩渴望消失時的句子。
a.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b.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c.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
2、出示這三句話,學生齊讀,思考:從這三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火柴熄滅后,陪伴小女孩的仍然只有寒冷、饑餓和孤獨)
3、想想坐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些幻想與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襯托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板書:命運悲慘、對比描寫、虛實結合
4、小結:幻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冷酷的(板書:現實 冷酷)所以,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引讀第十小節)
(三)比較五次擦火柴感情的變化
問:這一次擦火柴和前面四次一樣嗎?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不一樣,“敢從……又擦著了……又擦著了……又擦著了……趕緊擦著了……”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揭示殘酷的現實迫使小女孩從開始的猶豫到最后的果斷,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四、層層深入,揭秘“幸福”。
1、出示“誰也不知道……跟著他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a、小女孩究竟看到什么美麗的東西?(五次幻景,即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b、小女孩的“新年幸福”到底是指什么?(和奶奶一起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真的是“和奶奶一起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嗎?理解“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其實就是死了,凍死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齊讀第十二節)
3、再次理解兩個“幸福”
4、師:是啊!小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饑餓、孤單伴隨著她,沒人愿意和她玩,沒人疼她,就連她唯一的爸爸都只把她當成掙錢的工具,沒賣掉火柴、掙到錢就不許回家。與其這樣痛苦的活著,還不如死了幸福,至少在死之前她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東西,至少死了,還能和唯一疼愛自己的奶奶在一起。
5、指導朗讀最后一節
a、當作者寫道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時,當他寫下這兩個“幸福”時,他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同情,不滿)同情什么?(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對誰不滿?(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
b、請帶著這種心情再讀最后一節(配樂《火柴天堂》)
五、解剖“幸福”,尋找源頭。
出示寫作背景:《賣火柴的小女孩》其實就是以安徒生的母親為原型,當時,有一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信里附著三幅圖,要求他寫篇童話,以配其中一幅圖。他選擇了描繪手中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這篇童話。這是因為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是個討飯的孩子。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里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她感到餓極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饑餓。最后她終于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這幅圖,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的苦難童年。安徒生的童話立足于現實,大膽想象,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個美麗而又凄涼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分享“幸福”。
師:現在我們的生活幸福多了,可是別忘了,在貧苦的地區,仍然有一些貧困可憐的孩子,我們能讓他們的命運也像買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嗎?
1、出示《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的一封信》
2、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天來到你家里,你會對她說些什么,你會為她做一些什么?完成一篇想象作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來我家》
【板書設計】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幻景 —— 幸福
(虛實結合) 現實 —— 冷酷 (對比描寫)
命運悲慘
(合理想象)
————————————————————————————————————————————————
這是一節校級公開課,準備時間比較倉促。上午準備,下午上課,很多地方沒有考慮周全。評課老師還是比較客氣,說的優點比較多,省略不寫了。其中指出的不足有:
1、回顧環節,讓學生講述時間過多,導致課堂時間不夠,拖堂五分鐘。
2、寫作背景和作者資料應放第一課時介紹,聯系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讓學生有一個清楚地認識。
3、過渡語的設計不夠簡潔,常有重復的情況。